俗话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经》

中国拥有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是闻名古今的礼仪之邦,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举手投足都会遵循传承的礼仪。一个人的教养如何,见他平日做事就可得知。只是现代人将古时大多数礼仪逐渐简化,传统礼仪所注重的形式不再被着重强调,但基与传统,人们并没有忘记,只是现在的仪式感不再像古时那么强烈、繁琐。

有一句俗话将餐桌上的礼仪概括出来:“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从古至今都未改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菜不摆三

中国人凡事讲求好寓意,在吃饭这件事上,有许多讲究,或许从小习惯这些讲究的人会觉得理所应当,自然而然就会在长辈的教育下养成餐桌上的好习惯。但对于“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这样的具体原因,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一些老一辈的人也只是遵循长辈的教诲,做事的时候不这样做,但具体为啥,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对于这样渐渐逝去的文化内涵,我们有必要了解传承。

“菜不摆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它的常用场景,摆三盘贡品,上三杯贡酒等都是古人在祭祀逝去的祖先时才会有的做法。因此,若是在活人面前这样做,就会让人感受到被冒犯,是不礼貌的做法。而且在古代是很忌讳生死的问题的,要是被人这样对待,那这个人肯定会往不吉利的方向去想。其实本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最后这种影响会由内向外扩散,以至于整个人都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就更加相信,菜不能摆三样。

二是就是追求好兆头的人们认为“三”字的发音同“散”和“丧”一样,而这些字所代表的寓意都不好,人们默认要是你这样做,定是有这方面的想法,所以若是主人要宴请宾客,也不太适合。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三”是一个单数,单数意味着孤独、独自,我国古人追求陪伴与团圆,一般会使用双数来表达一个好的寓意。

二、筷不成五

使用筷子的礼仪便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每天都要吃饭,都会接触到筷子。许多父母都会传递关于筷子的礼仪给自己的孩子,毕竟,出去吃饭的时候,孩子有没有家教一下就会暴露出来。

在饭桌上咬筷子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一些孩子自认为自己这样做会很可爱,其实不然。还有使用筷子时,应尽量不要发出声音,这是饿怂的表现,也不要咂筷子,余味未尽的样子。尊重别人,让别人夹完菜自己再夹,是礼让,但最基础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筷子是干净的,看准自己要吃什么菜再伸手去夹。

这些常见的礼仪都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但“筷不成五”是另外两种说法,其一包括泪筷、粘筷、横筷、叉筷和倒筷。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了解泪筷同水有关,既然是放进嘴里的东西,那就是口水,筷子上沾满口水再去夹菜,必然会受到嫌弃。粘筷则是指已经被使用过的筷子,再给别人夹菜,就会不礼貌,所以在古时就会有使用公筷的说法。其余三种都是与筷子摆放相关,都是错误的摆放方式,会对别人的不尊重。

另外“筷不成五”还指不能摆放五根筷子,同“菜不成三”寓意相似。

三、席不坐六

“席不坐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没有那么讲究,所以大家也不太熟悉。古时坐席讲究对称,虽然六人也可在圆桌上坐对称,但因为形似乌龟,因为长寿之外的其他特别的寓意,也让人忌讳。

所以讲究的古人自然也就“席不坐六”,现在我们大多不太讲究这些与思想相关的礼仪,“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大家都比较注重筷不成五吧,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统一的认为,那些不好的筷子使用习惯会影响吃饭的食欲。

结语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中的这句话表明只有尊敬别人的父母,才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尊敬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它可以从人们每日的举手投足见体现出来。“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作为现代人,我们将其简化,但不应忘记。

资料来源:《经》《三国志魏书》《餐桌礼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xx/1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