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对于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江西的民间饮食文化丰富而多样。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在省内区划上,清代基本承袭前朝。江西北部为鄱阳湖平原,东南西则三面环山;中部以丘陵地形为主,河湖众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文化上以农耕文明为主。
明末清初,随着闽粤移民的迁入,玉米、甘薯、土豆等作物传入江西,与水稻等本地作物一同奠定了江西人的主食基础。本地出产品类众多的蔬菜和水果,极大丰富了江西人的日常生活。
江西人饲养家畜和禽类,用于耕田与食用,还有各种鱼、虾、蟹等水产。江西人储存食物,不仅延长了食物保存的时间,还能让食物的风味变得更加独特。
同时江西在保持自身食材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周边地区的烹饪优点,形成了佐料丰富、口味较重、风味独特的赣菜体系。在清朝,江西人都吃些什么呢?
一、饮食结构——以米饭为主的一日三餐
(一)主食
1.米饭
不仅是清代时期的江西地区,从古至今,江西种植粮食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出产粮食的大省,其中以稻谷的种植与输出为主,小麦种植比较少。
江西南部相比北部气温偏高,更加适合水稻种植,加上闽粤移民的大量迁入,人多粮少的局面导致一季稻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因此在清前期移民迁入的同时引入了一批原产于闽粤地区但同样适宜江西本地栽种的双季稻,即是所谓的“翻稻”,大大提升了粮食出产的数量,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数量可观而稳定的主要粮食来源。到乾隆时期,江西各地已经完成了双季稻的普遍推广与栽种。
水稻的普遍种植决定了百姓的主食——米饭。米饭作为日常食用的主食,烹饪方式简单,一般是煮熟、蒸熟,或者用来熬粥。
喝粥也可以作为粮食不足时的方法,同样的大米用量,熬成粥加了水以后可以使食物成品的份量看起来更多,足以让穷苦人家多喝几顿,如果是从事劳作的人,消化得比较快的话,一天可能要吃五顿才足以维持劳作耗去的大量体力。
普通的粥一般用粳米、糯米熬制,没有添加特殊配料,喝起来简单清爽,还有绿豆粥、薏米粥、枸杞百合粥等。有钱人家还会在粥中加入肉碎、猪肝、燕窝等材料,再加入肉汁或者一两勺白糖,做成咸口或者甜口这样不同风味的粥食。
一般的百姓人家,大多数是一天吃三顿饭,早饭一般在午前八点至九点,早饭喝粥;午饭在十二点到一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而晚饭一般在午后的六点至七点左右,相比午饭比较清淡。富贵人家宴请丰盛,而贫苦人家除非宴客不会大肆宰杀牲畜。
2.番薯
明末清初,番薯的种植方法已经传入了江西,由于单位面积产量更高,种植技术更简易,到清中期时番薯已经是当地十分常见的粮食了。番薯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食用,生吃口感脆嫩,味道甜美。
甘薯食用方法丰富,根据品种不同,红薯本身可生食、可蒸熟、可切片晒干磨粉、磨粉后可以制成薯粉或者薯丸,连红薯的幼苗也可以拿去喂养家饲牲畜。
这些食用方法多样化和口感略有不同的番薯品种迅速传入江西各地,扩大种植范围和产量后极大地丰富了江西百姓的主食种类。
(二)蔬果与调料
江西地区出产水果种类丰富,乳柑即是我们今日熟知的蜜柑,作为柑橘类中的优良品种,吃起来似乳酪,味道甜美。
除此之外,还有广信府出产“蒲萄”即是葡萄,“色紫而汁甘有绿而实差小者名水晶蒲萄”。
抚州府产朱橘和“椑侯杮”,这种果实长得像柿子,汁液还可以用来造油纸扇;临江府也有柿子,晒成柿饼,分为乌柿、白柿和牛乳柿,柑橘、香橙在江西的出产较为普遍,临江府的香橙个头圆大,皮厚而皱,味道却十分甘甜。
光绪《江西通志》中还记载了江西吉安府出产石榴、青宵梨、双秀山的蜜梨、龙南冬桃山的桃子、瑞金味甘多浆的雪瓜。
袁州府出产杨梅、香橼和柚子,香橼外形圆而呈黄色,柚子圆而大,色泽金黄,皮厚肉小,味道酸甜。南安府也有杨梅种植,成熟的果肉呈红色。
同治《南昌府志》中记载,南昌地区三月卖青梅、四月卖黄梅,百姓将其晒成腌制梅干或者制成黄梅酱,或者熏制后制成乌梅贩卖。
南昌夏季产西瓜和菱角,还有一种叫作苦槠的果实,当地居民将它的果子榨成汁,注入瓦器再注入冷水,凝结后的凝冻划开制成豆腐供人食用。可见水果种类十分丰富。
(三)肉类与水产
1.猪
江西人饲养家畜,逢年过节宴请庆贺时宰杀食用或者用于祭祖供奉。在日常饮食中,比较清贫的人家较少食肉。
江西人养猪较为普遍,一方面养猪、宰猪供食用,另一方面在欠债时也可将猪用于抵债。
猪肉制法多样,“豚拍”指用猪脊膊肉切块腌制蒸熟食用,名菜“东坡肉”即是用猪肉制成的美食——《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东坡肉的制法,将猪肉切成长而大的方块,小火少水慢炖,加入酱油和料酒至猪肉软烂融化,这样的美食哪怕是没有牙齿的老人也可以食用。
2.家禽
家禽方面,养鸡、鸭,一般食鸡较多,逢年过节,百姓扫除祭祀后宰了鸡做成菜合家享用。
江西人有捕猎野生动物的习惯,康熙《江西通志》中瑞州府产麂子肉,鹿肉;乐平人祭祀时捉兔子切肉腌制做成肉制品。
江西部分地区有食用狗肉的习俗,由于非常受本地人欢迎,甚至在新建县志中记载有叫作“狗肉街”的地方;上犹县立夏时“宰狗食之”,并认为食狗肉能补阳气。
3.鱼
江西自古由于地势原因被美称为“鱼米之乡”,因此在江西地区的鱼类出产品种丰富,康熙《江西通志》中记载南昌府产鱼,有东湖鱼、丰城曲江金花潭的金花鱼、进贤银鱼、麦成熟时出瑞河口的麦鱼、象牙潭出产的鲥鱼、鲈鱼。
其中金花鱼“味最肥美”,银鱼至今依然是江西地区的知名美食,出产自进贤县,身体细长,以“最细者佳”,基本没有大鱼刺,适合老人与小孩食用。
九江府出产鲔鱼和鳣鱼,即鲟鱼和黄鱼,民间一般将黄鱼制成醢——鱼酱食用,物产中还记录了螃蟹,在霜降之后,流行将螃蟹蒸熟,食用其中的膏和蟹黄。
(四)饮品
江西人喜饮茶,江西各地出产了大量不同品种、口味丰富的茶。
康熙《江西通志》中饶州府、吉安府均记载:“茶,各县俱出”,南昌府的茶则是“恭谱洪州西山白露鹤岭茶,号绝品。以紫清香城者为最”,地位很高。江西茶叶同时作为上贡品和民间饮品美名远扬。
江西人也常饮酒,除了一般用糯米制的家酿酒外,临川出产的贡酒和建昌府南城县出产的麻姑酒十分出名,传说麻姑山神功泉水清澈甘美,适合用来酿酒。
二、清代江西风味特产——小吃与“老字号”
江西地区结合本地的农业产品,历经各种节日的庆贺祭典,诞生了不少特色小吃,它们在口味上和制作方法上都具有独到之处。
这些凝结了民间智慧的风味小吃又随着江西商人传向全国,演化成江西本土的品牌传承下来。
小吃和其衍生的“老字号”品牌是江西民间饮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江西的饮食精神和手工技术,能够将江西的饮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清代乃至清以前的江西地区,民间发明或改良出来有名的菜式食品涵盖了调料、肉类副食、甜品等多种口味的特色美食,种类繁多。
(一)特色菜式与腌制品
自辣椒传入江西之后,深受本地人欢。南康本地种植的辣椒辣味纯正,回味略带甜味,但鲜辣椒的保存时间较短。
如果晒成辣椒干,虽然能延长保存时间,但是在口味上会有所折扣,因此南康人将辣椒制成咸辣酱,大大延长了可以品尝鲜美辣椒的时间。
这种辣椒制法直至清末民初被“德福斋”创始人王鸿禄吸取做法,并改良为“德福斋辣椒酱”,并在年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奖,江西的特色品牌打响全球,“德福斋辣椒酱”美名远扬。
(二)甜食小吃
早在明朝时丰城县民间就出现了“米花糖”,在充分吸收了民间制作工艺以后,至清代江西,米花糖改良被称作小切或冻米糖。
制法是先将糯米晾干,下锅用茶油炸,炒成一颗颗膨大圆润白净像雪花一般的米花,拌上饴糖将炒米花粘在一起,再根据口味不同加入红绿柚丝或者桂花等配料,待米花凝固后用薄刃小刀切成方块。
因为冻米糖口味比较甜,一般配茶食用,或者逢年过节时作为馈赠亲友、长幼咸宜的节日食品。
四至八月时,天气比较炎热,冻米糖作为干粮式小吃,在夏天因高温容易烊散,导致不够香脆而口味大打折扣,因此一般在气温降低的秋冬季制作。
三、总结
我们知道,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在饮食习惯上也有所区别,可见饮食具有地域性特色,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江西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由北向南年均温呈递增趋势。
夏季较为炎热,降雨多;冬季则较为寒冷,降水少,稍为干燥,山地多,盆地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主要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也是当地居民较为常见的主食。因此也就造就了江西人的饮食习惯。
中国本土诞生的饮食文化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从古至今发展出了鲜明的南北饮食地域特色和各大地方菜系,闻名全世界。
这样鲜明丰富的饮食文化不仅是照亮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盏明灯,更是为走出海外的游子提供了一份带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