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伴随着《草原上的人们》上映,里面的插曲《敖包相会》也是凭借着高亢嘹亮的主旋律,优美达意的歌词内容火遍了大江南北,被无数次的翻唱。
同样的,伴随着美丽的歌声
什么是敖包?
敖包是干什么的?
这些问题也一同萦绕在我心中
蒙古语为“敖包德海浩”也叫“脑包”“鄂博”
翻译成汉语就是“堆子”的意思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是用人工堆积起来的实心塔。敖包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建成。
敖包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顶端竖一根长杆,上面插经幡、弓箭等物,周围还有若干幡杆或树枝,挂各色经旗或经文绸布条。敖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
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由几个并列构成的敖包群,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敖包要大些。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元史》有关于蒙古族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
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
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
敖包从内容上可以分为:
与蒙古族崇拜圣物有关的敖包(苏勒得敖包)
与佛教有关的敖包(召庙敖包)
与旗王爷有关的敖包(诺颜敖包)
与萨满教有关的敖包(阿塔天神敖包)
还有一些家族敖包、景区敖包等等
敖包祭祀,一般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血祭: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
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故在祭祀时把奶酒、奶油、鲜奶洒在敖包供台前,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
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家族各业兴旺。
玉祭:古代蒙古族有用玉做为供品的礼仪,因玉价值昂贵,现用宝珠或硬币炒米代替。
由于蒙古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祭敖包的时间、形式各异,一般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
祭敖包时,人们都要身着盛装,骑上心爱的骏马,从四面八方来到敖包前,按顺时针方向绕行敖包三圈。
把带来的石块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龛前叩拜以后,用哈达、彩带、禄马旗等物将敖包装饰一新。
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摆放贡奉礼物,送贡品是自愿的,可以送整羊、砖茶、钱币和其他物品。
然后由喇嘛念《无垢经》,使这些食品变得更加圣洁以后,开始燃放柏叶香火,进行烟祭,这时钹鼓、号管齐响,法铃齐鸣,香客不论僧俗尊卑,大襟铺地,向着敖包三拜九叩。
祈祷“风调雨顺,五畜骤增,无灾无病,禄马飞腾”,继而将马奶、醇酒、柏枝等泼散在敖包上,诵读《敖包祭祀仓》。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