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龙归镇一日游,恰值端午这天,亲眼目睹客家人过端午,感受颇深,且看细细道来。一大早,客家人就开始舞龙,客家人也叫“游街”。所谓游街就是前面是一套真正的舞龙,后面就由每家每户的男人们举起,把自己家小孩装扮成神仙的模样来游街。相传,客家人刚来到这里,这里干旱少雨,有一天龙王来到这里看见这里的小孩衣不裹体,龙王就大方善心,降下一场及时雨,滋润这里干燥的土地。而据说,端午这一天,还是龙王的寿辰。
所以,在这天客家人全家出动了庆祝龙王的寿辰。而看到“小神仙”惟妙惟肖的扮相,笔者好奇地走到他们身边,只见他们小小的个儿,穿着大大的衣服,一件衣服把他们整个身子都罩住了,样子显得非常可爱,小家伙的稚嫩的脸上用雄黄涂抹小儿的额头。
据老者说,这样可以起到驱避毒虫的效果,因为五月客家人认为毒虫出来害人的时候。一来借雄黄以驱毒,一般都是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前面一阵鞭炮声:噼噼叭叭。。。原来是迎龙神活动开始,走着前头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仙姑,嘴里在哼的只有她自己晓得的咒语,好像在呼唤水里的龙王活动开始。
接下来的是,由姑娘们两两肩抬着贡品。不过,说到这里需要提及客家十分讲究,一定要未出嫁的姑娘来抬,这样据说来够保持贡品的“仙气”(贡品包括乳猪,鸡鸭鱼),而且还要一路上淋着鸡血,还要边杀边放“活”鸡血!
紧跟着是由刚出嫁的少妇们朝天地洒雌黄酒,客家人用雌黄酒来驱除的周围的毒虫和污气,正如上文所言,客家人认为五月是一个很毒的月份。
后面随之而来的是等待已久“舞龙队”,只见大人们把自家的小孩舞的高高的,面对喧嚣的爆竹声与热闹气氛中,小孩们仍然镇定自若地待在高空。迎龙的队伍也一边走,一边放鞭炮,而且每一家的队伍里,男人们高高地舞得“龙”,女人们跟随自家的队伍,艾条沾着清水来,朝土地洒去,在客家人看来,小小的艾条有辟邪祛病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作用。经过每一家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大放炮竹,以示对龙王热烈欢迎之意。
鞭炮声,伴随悠扬而古老的采茶歌调一路来到祠堂里。这座祠堂是明清建筑风格,也点仿老北京的四合院的风格,背靠滔滔的江水,只见这里供奉着客家人先祖的灵位,可令笔者感到不解的是祠堂中间既然供奉着一个神采奕奕的龙头,难道是——?老者告诉笔者,今天是龙舟下水的好日子,等下要给个祭祀出征活动,笔者才恍然大悟!
仙婆又在神灵——龙头面前,念的只有她本人才明白的“天书”,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村民们像一群虔诚的信教徒正在聆听仙婆的“唱歌”。仙婆呜呜哇哇一阵后,把两个“活祭品”拿上来,所谓“活祭品”老者说所谓活祭品就是每年每一家出一对金童玉女来祭拜,笔者惊讶是不是活祭祀?老者道:是让金童玉女来受龙王的庇佑,据说让金童玉女来受龙王的“仙气”,能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平安、健康!
而且仙婆变魔术样,变出长命镂,端午节时厌胜佩饰。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划龙舟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开始,只见划龙舟的健将们在龙头面前虔诚地上了三柱香,这些要特别地讲究,要沐浴更衣,在金盆上洗手。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对龙王的尊敬。五条龙舟在江面上翱翔,顿时平静的江面上沸腾起来,五艘龙舟犹如五条彩龙在水中快速地“飞行”!溅起层层的浪花好像在水中绚丽地绽放!在锣鼓声的起此彼伏的加油声中划过层层一浪高过一浪的浪花,你争我夺在水中展开激烈的角逐。
客家人身上都有一股顽强拼搏的精神,犹如这划龙舟一样。无论前面有多大的风、多强的浪,就像划龙舟一样,他们的鼓手的擂鼓助威中,拧成一股劲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这也是客家历经艰难万险,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定居的真实写照!舵手们在齐心协力地划着浆突破水中的阻力,努力朝对岸游去,在平静的水面上划出一阵阵乘风破浪的浪花。黝黑干练的客家汉子,在龙舟上舞着激昂而有力的节奏,在微波荡漾的江面上以豪迈气势朝幸福彼岸游去!
老者说他们这划龙舟除了竞渡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就是青年男女相互交换爱的信物。刚才笔者还不相信,莫非是现在流行于城市的相亲之风刮到了乡村吗?老者说,这活动是从远古一路传承下来的,这其中还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笔者在老者那浓重而好听的客家方言中品味出了故事的大概。
相传很久以前,爱民如子的玉帝膝下有一名宝贝女儿,长着闭月羞花之貌。有一天,这个美丽的公主在人间来游玩,看见前面人们在前面敲镂打鼓,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一阵阵水花,好不热烈!那美丽的公主也被吸引在人群中,江面上一个划龙舟的年轻人以矫健的身姿一下把公主吸引住,他俊俏的面容和在龙舟上从容不迫的指挥一下俘虏公主的心。在上岸的一刻,公主把精心准备的荷包害羞地送给年轻人。
年轻人也被这忽然送给自己东西的女子产生好感,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一见钟情之感。于是,两个年轻的心紧紧拥在一起,可一段好姻缘突如其来被玉帝知道,遂大发雷霆,派天兵天将前来使他们分开。这对恋人为了证明他们是真心真意相爱,两个人在见面的小岛上化为两块相望的石头,世世代代相望下去,当地人称之为“相爱石”。
当然,这些划龙舟都是年轻男子,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玩命地划,因为他们想在自己心爱的姑娘面前多表现自己。穿着鲜艳衣着姑娘们正在小岛上等待他们的小伙,只见龙舟争先恐后登陆在小岛,那多情的姑娘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冲向前去送给自己的情郎。然后小伙牵起自己心爱姑娘的手,走向“相爱石”面前许下爱的诺言。
笔者走进客家,领略一下客家人过端午的风味。客家人在自家的门口挂上一把艾叶,端午节门上悬挂葛藤,则为客家人特有之俗。客家人也把挂于门楣的葛藤视为驱邪之意,另外还要写符贴于门,而且还特别地讲究,要在中午写下符,黄色符纸上,画一八卦或一神像,下书“勒令”二字,写着“五月初五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的字符。而且客家人端午这天,有洗花洗草的习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药水澡,他们相信“艾蒲洗身,百病驱除。”这一天百草为药,洗药草水可以祛湿驱瘴以健身。
把带露的枫树叶、桃枝、金银花藤、千里光、猫爪藤等洗净扎好,再加上初一插上门的艾条、菖蒲,用大锅熬水洗澡。香草熬水洗澡,可以驱百病,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载:“采各香草烧汤沐浴”。仲夏,各种药草已茂盛生长,药性强旺,正是采药佳时。
说到端午节,不能不提粽子,客家人制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湿的粽子叶包裹浸透的糯米而成,蒸熟即可食之。其中还有许多的讲究,例如这粽叶可要年轻女子去采集,而且要在雄黄酒里泡它个一天一夜,以去除里面的湿气。包粽子的时候,糯米也要在水中泡上几个小时,要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锅里把它慢慢地煮,不看是小事,还要守候在锅前,时间长了太绵没有什么嚼劲,时间短太夹生,所以说必须仔细守在锅前。
包粽子也是个技术活,别看大姐包的这么轻松,两手在糯米揉成三角状,和包荷叶起来是那么的娴熟和轻松,可是对于笔者来说,也许包个粽子比登天还要难!粽子要猪肉馅、绿豆馅、芝麻馅等等,但我从来没听过有红豆馅,可能是笔者比较孤陋寡闻,这里有红豆馅的,可能更吸引我的是里面包含的传说。
嘿,我发觉这里面都是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明朝这里客家出了一个进士,五子登科,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有了结果,这人就想抛弃家乡的妻儿,在京城找个家里有势力的女子为妻。
家里人望眼欲穿等不到他的衣锦还乡,在临近端午的时候,他那糟糠之妻托人给他带家乡的粽子,当他看见里面的红豆馅的时候,他立马理解他妻子的意思。一下他便回心转意,再也不做陈世美。
吃着红豆馅的粽子,想象这个古老的故事,颇有一般风味!客家人在湍午还流行着在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以上,就是笔者曾经在客家过的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同时还品味了一番带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