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来看,其参与主体由金融机构开始,并伴随着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的介入而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向深入;从服务的金融产品看,从早期的存货质押到应收账款,再到综合性金融服务,其背后体现的是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不断丰富。整体上比较中规中矩,沿着逻辑路径发展。相较于如今国内若火如荼的各种模式和参与主体,国外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当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玩家有以下几个:
1、传统银行
传统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深度参与者。年,全球5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46家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发展是我国银行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的银行,年在广东地区首创货押业务;年,深发展在中国金融界首家系统性提出并推广供应链金融理念及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年,深发展第一家提出建设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据统计,仅年,深圳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亿元的授信额度,而不良贷款率仅有0.57%,约25%的对公司业务利润贡献率;年,深发展贸易融资新发生的授信总额超过亿,不良利率却在0.3%以下,坏账率为零,累计扶持了超过家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银监会的报告,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6%。
2、电商平台(阿里、京东、苏宁等)
电商企业利用平台上交易流水与记录,进行风险评测,确认信用额度进而发放贷款,除了赚取生态圈上下游供应商的金融利润,也保证了生态圈健康发展。在整个模式中,电商是整个交易的核心,除了掌握数据了解各企业征信,也能牢牢把控上下游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