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井陉美食展播三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饶饶

井陉当地一种民间食品,洋槐花是制做饶饶的主要材料。每逢花开时节,一棵树总要爬上去三四位主妇或孩子采摘槐花。而树下,妇女们则将槐花、嫩叶捋在篮内、口袋内。孩子们若在平时爬树,是要被大人打屁股的,但此时可以任意显示本领。往往花季未过,棵棵洋槐就已变成光秃子了。

主妇们将采回的槐花淘洗净,借槐花上残留的水分,与三分之一的玉米面和三分之二的面粉混合,再撒上少许食盐,拌匀后上锅蒸熟,就做成美味可口的饶饶了。吃的时候,或直接以蒜泥或辣子佐食,或待饶饶放凉后另加油清炒或辣炒一下再食,各有各的口味。其实,主妇们制做饶饶可选的材料很多,除暮春的槐花外,初春的杨须、榆钱儿及各种野菜,仲春的扫帚苗,盛夏的各种蔬菜,初冬的红薯叶子等,都可以选用。土豆、红薯、胡萝卜也可用来制作饶饶,但要将其切成丝后使用。也有人使用土豆制作饶饶,吃剩下一些,第二顿加辣椒热炒,其味道香辣,回味无穷。选用不同的食材,各有各的味道,但最好吃的人们觉得还要算洋槐花饶饶了。

四十八大碗窦王宴

皇都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1公里处,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已有此村。相传隋末窦建德起义,在此定都,自封夏王(当地人习惯称窦王),故称皇都。

据传,夏王在一次打仗凯旋后,为鼓励士气,要犒赏三军。火头军遵命,将一些战利品、慰问品和在当地采集的野菜鲜果拼凑在一起,精心制作了“四十八大碗”罕见的菜肴。在鼓乐声中,夏王与将士们大口吃菜,大碗喝酒,划拳猜令热闹了一番。酒兴之余,将士中有人提议,这么好吃的菜,得有个好名字,最后将士们将这次美味佳肴定为“四十八大碗窦王宴”,并将各道菜肴分别命名为“凯旋乐供”“平安托福”“八面伏击”“紫气东来”等,因年代久远,全部菜名追忆不整,其中也有不少演变。

夏王蒙难后,当地百姓在锦屏山建立了窦王祠。每逢农历五月和九月庙会期间,由法师主持仪式,各路僧道在此斋戒沐浴,诵经念佛,摆“四十八大碗窦王宴”做供祭祀。后各地善众茶会研讨,歌舞会出依次举行。时至今日,当年那种大口吃菜、大碗喝酒的庆功场面依然盛行不衰,人们把犒赏三军的窦王宴转化为缅怀夏王功绩的祭祀贡品传承下来。

咸饭

俗话说“南方米、北方面,太行山区吃咸饭”。咸饭顾名思义是指农闲的时候吃的饭。把时令的瓜、菜、小米、玉米等混在一起儿煮,有条件的再放些杂面条儿,绿菜叶儿。锅里的小米是不变的,而瓜菜是随季节变化的。咸饭是井陉人喜爱的一种既简便又颇具营养的饭食。咸饭是粮菜混吃的传统吃法,在百姓家里做法多样。

“咸饭”的做法很简单:水烧开后,将适量的根类菜果(如红薯、胡萝卜、蔓菁)和瓜类果实(如北瓜)切为核桃大小的块后和适量的小米一并放入锅中熬煮,将熟时,放入少许杂面条(由各种豆类杂粮面手擀而成)、少量时令蔬菜(如豆角、小白菜),同时加入少许食盐再熬煮至熟。锅内所放材料虽多,但要掌握到饭熟后保持稠稀适中,而不能成为插入筷子而不倒的粥。盛在碗中,观其色有红薯、胡萝卜的红,蔓菁的白,小米的黄,蔬菜的绿;食之,倍感菜果的甜、杂面的香。

咸饭这种太行山传统的饭食,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养育了太行山的历代儿女。如今,咸饭已成了井陉人招待客人的美味,尤其符合现代人减肥健康的追求

馅团子

传统地方饮食,创制年代不可考。主要出产于井陉矿区。用米面或玉米面包菜或豆馅蒸成的干粮,以馅分为菜团子和豆馅团子,有甜、咸两种。豆馅团子做法是用豇豆、小豆或绿豆掺红枣面,入锅煮烂搅匀做馅,用稷米发面、玉茭面掺黄米面做皮,包成团子,蒸熟食用。纯玉米面团子,是不添加面粉的,添加面粉蒸出玉米面发死不好吃,正宗玉米面馅团子只加磨豆浆过滤的豆渣,豆渣加入起喧软作用,看上去玉米面团子没什么,从中能看出的是真功夫,才能用纯玉米面团出光华不开裂的馅团子呢!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做一些其它的菜馅,如:萝卜丝肉馅、白菜肉馅等;细沙馅就是把红赤豆煮烂,去皮,然后加糖熬制。

云头儿

传统地方风味食品,绝对是细粮精做的代表了:和两块面,一块普通白面,一块加红糖或甜面酱和成红色,两块分别擀成薄饼,叠在一起卷起来,再切片,断面红白相间。这样如层层花纹一样的食物够好看的了吧,还不行,还要用两手各拿一双筷子,在入锅炸之前,逐个将椭圆形面片夹出几个凹来,夹完之后,变得和画上的云朵一样一样的。

这样的艺术品不像面塑只在极特殊场合专门做,这是南陉、孙庄一带过事儿时广泛食用、批量制作的艺术品。

井陉是一个民俗文化异常丰富的地方,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精神的丰厚。就像云头儿这样的食物,不光是味觉的享受、视觉的盛宴,更是智慧的闪现,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wzsy/12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