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俗丨关于安徽阜阳祭灶你知道多少据

祭灶,是阜阳民间一项影响很大、流传甚广的过年习俗。

《康熙颍州志》记载:腊月二十三“夜半时,设饧果茶酒,祀灶。”祭灶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去上方,见玉皇,说好话,降吉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过七天来过年,多带银子多带钱……祭灶这天,意味着农历新年拉开了序幕,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故乡,和家里亲人团聚,祈祷来年生活更加美好。

灶王爷是个什么神

过去,无论城乡,阜阳人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每个家庭的监察官,是司察人间功德善恶的神,被尊为“灶君”或“灶王爷”。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司饮食之神,被作为千家万户的保护神,受到百姓崇拜。

祭灶源于百姓祈福

中国民俗中的祭灶是传统“五祀”之一。五祀为:门、井、户、灶、土地和宅神,祭灶源于古人的拜火习俗。《释名》中曰,“灶,造也,创食物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食物的尊崇,非今人可以想像;食,常和祭祀、礼、乐相关连。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主管人间饮食,所以地位崇高。后来,灶神的权力被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因此,人们祭祀灶神,更多是出于一种念想,就像过生日时许愿一样,期盼来年更上一个台阶,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对一年辛勤劳动的肯定,希望灶神能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保佑自己再接再厉。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

关于祭灶的日期,南北有所不同。北方祭灶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为腊月二十四。阜阳民间有“官祭三、民祭四、水祭五“的说法,意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船民)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祀活动。因古代帝王大多在北方,阜阳地处淮河以北,形成了阜阳人多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祭灶贡品糖瓜必备

既然是祭灶,就必须设贡品。在阜阳,典型的祭灶食品首推灶糖。据《康熙颍州志》记载,阜阳祭灶“设饧果茶酒”。其中,“饧”就是凝结成块的麦芽糖,而凝固的麦芽糖就是糖瓜。阜阳制作糖瓜的食材,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也有用红芋熬制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需经过浸泡、生芽、蒸制、发酵、搅拌、炒糖、拉制、切块和冷却等工序,才能制作而成。

尽管祭灶都要有贡品,但具体贡品还要视家庭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糖瓜是必备的。糖瓜也叫灶糖,用意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在农村地区,有的人家是用糖瓜粘的米花糖当贡品。当然,条件好的人家,祭灶的贡品尽量丰盛些,以求灶王爷高兴。而家庭比较清贫、糖瓜也没有的,只能供上香以示敬意。旧时有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明年请你吃灶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也有的人家没有贴画像,直接在家中炉灶前设置香案,或直接在神明厅或者厅堂神画(一般厅堂神画中,绘有灶君神像)前祭拜。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不过,现代人常用糖果或巧克力轻轻往香炉方向划过,略做表示,以了心愿。

祭灶这天吃什么

祭灶这天的饮食,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阜阳俗话说“二十三,粘糖瓜”。旧时祭灶前后,阜阳街市上有卖米花糖的,有人买回去,除了祭灶用外,还可以过年给孩子吃。阜阳米花糖多为手工制作。糖瓜熬化成汁,以扯丝不断为宜。此时,可以把准备好的爆米花、花生、芝麻一起倒入锅里,翻炒均匀后趁热出锅,定型切块即可食用。因此,祭灶这天,除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外,香甜酥脆的米花糖是少不了的。

祭灶讲究仪式感

祭灶是件大事,自然要讲规矩。旧时,阜阳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说。为啥这样呢?原来,根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是位美男子,由于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因此,由家中的男丁负责祭拜灶王爷。

过去,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神像多为木版画,两侧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或者是“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横批:敬神如在。祭灶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待纸钱燃尽,水酒洒下,跪下磕三个头……走完这些仪程,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以上这些习俗,虽然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百姓的美好心愿,以保佑全家老小福寿康宁。

祭灶前赶回故里

在阜阳,人们把祭灶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要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糖瓜与美食,认为这样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当然,阜阳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祭灶的时候人还在外地,就等于把灶火祭在别人家了,不吉利。不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很多阜阳游子留在工作地过年,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毕竟,人们的观念随时代而改变了:在哪里过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春节时全家人都能健康、快乐和幸福。

通讯员张杰穆可亮/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xx/1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