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时期,经过几代明君,尤其是文王和武王的经营,周人在西部崛起,并不断拉拢其他诸侯,消灭敌对势力,弱化商的势力,最终武王趁商人军队大部在东部作战之机,在牧野之战中以少胜多,完成了逆袭,成为天子。西周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武王周公等总结周人和商人得失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诸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制度,说起西周的制度创新,不禁让我们感慨周人的智慧。而这几项重大的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定型,应该都在周公辅政成王时期。
周公旦宗法制其实雏形在夏朝已经有了,开始父传子家天下,殷商后期开始变得严密。而在周灭商之前周人的宗法制并不严格。我们这里说的宗法制中重要的一条含义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灭商之前周人基本上传位于子,但不一定是嫡长子。比如文王的爷爷古公在选择继承人时,希望传给生了文王的小儿子季历,而长子泰伯,次子虞仲,在体查了父亲的想法之后离开周,来到蛮荒的东南方安定下来(史书记载为二位主动离开,并认为这种为了父亲的愿望和族人的发展而牺牲的行为是有德行的行为,实际是主动离开还是被迫已不可知),断发文身,最终发展成了后来的吴国,也曾辉煌一时。文王时亦是如此,因为武王和周公贤能,并未立长子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发,并让武王和周公辅佐自己。武王去世以后,虽然立了成王,但周公摄行国政,其实在实质上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可见当时确定继承人时还是有择贤的成分在,类似于清朝的继承制度。但经历了三监之乱,让周公意识到之前的继承不确定性导致的政治不稳定性太强,制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贤,让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可能继承尊位,自然各安天命,各守本分。
分封制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制度,周在灭商前后,虽然通过积累,已经发展壮大,但比起商来说,实力并不占优势,武王也清楚的知道这些,所以选择了商大部分兵力在东方打仗的时机,一举攻灭商的大本营,以小邦周克大邑商。然而周的实力毕竟有限,于是通过分封制分封诸侯,占据控制重点地区,从而实现控制天下的目的。武王时进行过一些分封,但是大部分分封还是在周公摄政时期,在平叛三监之乱后,为了控制殷商的东部核心地区,在商奄(叛乱重灾区,前面的文章中在讲秦的祖先时提到过,秦国和赵国的恩怨情仇(两周时期))封为鲁国,为了控制殷商旧地,把原殷商旧地一分为二,以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来继承殷祀,在今商丘建立宋国,把原邶、鄘、卫及其它殷商旧地合成一个新的卫国,以朝歌为国都,封周公最小的同母兄弟康叔姬封为卫侯。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自家人,荀子中有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其他时期分封的也主要是这样,比如除了前面提到了鲁国(周公旦之子伯禽)、卫国(文王之子康叔封),重要的还有燕国(文王之子召公奭)、晋国(最初为唐国,武王之子唐叔虞)、虢国(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等。分封除了照顾自己的族人,还有一些对灭商大业起到很大作用的功臣,比如姜太公被封在齐国。此外分封还起到类似现在统战的作用,宣扬德教,安抚民心,表明正统,将历史上曾经的有威望的人物的后裔分封一下,比如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封夏、商之后于杞、宋。分封制对于西周迅速稳定天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周诸侯国礼乐制是周公的一大创举。礼制度的产生也是总结商亡的教训,认为商太过讲究淫乐放纵,不重视尊卑(后面文章中会讲到周初对商王和周得天下的总结),于是严格讲究等级尊卑,依照地位等级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这些礼法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丧葬、朝觐、婚姻、飨礼等等,所有行为都有标准和步骤要求,需要众人配合。在这种仪式感极强的行为中,人们不断体会到庄严肃穆,加深对于核心观念的认可,类似于宗教仪式。这里不多赘述,仅举几例。诸侯国要定期朝觐天子,贡献贡品,如果不按时朝贡,严重时天子就会派军队收拾诸侯了。天子打仗前后都要到太庙告诉祖先,祈祷保佑,通知战果,胜利后还要举行宴飨礼庆祝。这些可以在《尚书》中找到痕迹。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乘六匹马拉的车。依据等级,死后下葬时可以陪葬不同数量的鼎簋,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依次类推。而乐制也是基于对商朝的反思,认为乐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如祭祀、大飨、燕礼等,根据要求营造不同氛围,宣扬礼教。这其中也结合了等级观念,什么级别的人可以享受多少人奏乐,多少人跳舞,都是有讲究的。乐器种类繁多,音乐种类庞杂,乐已经很完备。
天子驾六博物馆七鼎六簋当然这些制度上的革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诸侯们遵守,中央是需要实力保证的,而西周初年,也确实具备这个实力,周夷王可以把朝觐的齐哀公用鼎烹煮了,而齐国也没做出什么过激反应。这些制度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在春秋时,虽然周天子势力范围已经很可怜,还不如一般诸侯国,孔子也经常为了诸侯不遵守礼制而发牢骚,但基本的礼仪还是按照周礼进行,诸侯争霸还是打着尊王的旗号,化身尊崇周礼的守护者。直到战国时,大家才放开手脚周初的制度安排被明目张胆的破坏。
孔子曾经评价三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孔子是殷商后裔,却认为西周的礼制是借鉴了夏商两朝的制度,内容相当丰富,应该遵从,这从侧面说明了周人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自己所用。孔子创立的儒家的理论,基本上来源于周公所创的周礼,而儒家对于周公本人也是推崇备至。而周礼也借助儒家,对后世的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