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海湖最后的呼唤,拉枯族有哪些独特习俗?背袋定情很有趣
人们在区分民族时都会有固定的限制条件,而地域、服饰、语言、饮食、图腾等,都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比如,东北地区是汉、满、蒙三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云贵高原则是壮族、彝族、苗族的栖身之所。
其实,民族形成也需要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民族,不仅经历了十分残酷的岁月洗礼,同时也感受到了沧海桑田的世事巨变。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一小部分外族迁入之外,绝大多数都是这片东方大地上的原生民族。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群体中有一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说着独特腔调的拉祜语,崇尚黑色、崇拜多神并将这种信仰,深植入家庭伦理关系之中。它曾是青海湖流域最深情的呼唤,这个民族就是聚居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拉祜族。
拉祜族的民族源头就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古羌族,其民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炎帝部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拉祜族的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披着历史风霜前行的开拓史。虽然现在我国境内的拉祜族仅有不足50万人,但他们也是拉祜族历史的最佳见证者。
拉祜族民族发展史概略
拉祜族的祖先是世居甘、青地区的古羌人,据历史考证古羌族的活动范围,一般都认为是在新石器时代。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拉枯族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他们原本应该是北方甘、青地区的游牧民族。
一、拉祜族民族迁徙原因
1.关于拉祜族由北向南迁徙传说
拉祜族的民族语言是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笔者认为一个拥有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创造过文明。但是作为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拉祜族先民在当时时候中,依然保持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
至于这个民族为何会南迁进入云南境内,目前只能通过拉祜族传说或零星史料佐证。据拉祜族人口口相传的民族历史可以得知,他们的祖先原本过着狩猎、游牧生活。但是为了追逐马鹿而误入南方密林,至此便带领族人来到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
2.春秋战国时期拉祜族迁入云南
关于拉祜族由北向南迁徙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拉祜族传说之外还与战争,以及民族压迫等说法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大约在春秋时期,拉祜族就已经逐渐迁入云南边境。这其实与其民族过早摆脱原始氏族生活,以及生产力得到一定高度有很大关系。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较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必然与社会大变革息息相关。要么是受到外族入侵不得不迁徙求生存;要么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再一个可能是民族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为了进一步适应民族发展速度,而不得不寻找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源于古氐羌民族体系的拉祜族,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前,摆脱了原始、落后的氏族部落生活。进而向更加就有进步性的奴隶制和封建制萌芽,这其实才是其民族迁徙的根本原因。
由于拉祜族的原始聚居地在青海湖流域一带,并且过着十分原始的游牧生活。但是当民族意识达到一定高度,亦或是民族发展需求过大时,就不得不抛弃落后的生产制度,转而向更加先进的农业经济发展。
大约春秋初期至战国时期是拉祜族,大规模向云南迁徙的重要历史阶段。同时,也是拉祜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的关键时期。至此之后拉祜族不仅开始定居云南,而且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二、从拉祜族服饰看其民族特点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拉祜族服饰,不仅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同时也兼具代南方农耕文化特色。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民族服饰习俗,不仅反映出了拉祜族历史和文化变迁,也证实了拉祜族是一个由游牧民族,逐渐演化成农耕民族的重要史实。
拉祜族的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这其实也证实了拉祜族的民族属性。然后,再用五彩斑斓的彩色布块和彩线装饰,就变成了拉祜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常服。黑色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主色调,而彩色点缀则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韵味。
笔者认为民族服饰作为拉祜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之所以会出现南北兼容的独特形式。其实,主要与历史上由原始聚居地青海湖,逐项向云南地区迁徙有很大关系。当拉祜族在战国时期完全迁入云南之后,早已脱离原始时代的拉祜族男女。
他们开始头梳双辫、身着及膝长袍,转入迁徙农业和畜牧业生活之中。当然,也有人认为拉祜族在西汉时期,依然在滇西洱海地区过着游牧生活。但从拉祜族的民族发展历程来看,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仅有几百年的时间,拉祜族人放牧于滇西洱海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前提是大家应该了解绝大多数拉祜族人,早已经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因为在云南地区特殊气候的影响下,人们发现农耕要比放牧更具先进性。所以拉祜族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完成了,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过程。
从拉祜族历史迁徙以及兼容并蓄的民族服饰中,其实,完全可以看出拉祜族在历史变革中的发展历程。虽然进入云南境内的部分拉祜族,依然保留着狩猎和采集的习俗。但是却已经适应了农耕生活方式,并在农耕文明的感召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三、从拉祜族名称变化看其民族发展
拉祜族人一般都会自称为“拉祜纳”,而按照拉祜语来讲就是“老虎”的意思。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拉祜族,会有黑、白、黄拉祜之分。在历史发展中拉祜族的名称,在不同时代也会出现不一样的变化。
比如,黄倮黑、苦聪、锅锉、黄古宗等,都曾是其他民族称呼拉祜族的名称。由于拉祜族在历史变革中也曾出现过其他迁徙行为,所以除了我国境内之外东南亚地区,或国家也都有拉祜族人的身影。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拉祜族的族人分布特别广泛,在我国有大约31个省都有拉祜族人。而在缅、泰、越、老挝等国家也都有拉祜族人聚居地。按照现代社会的说法“拉祜”一词,其实就是团结、幸福的意思。
流传千年的拉祜族文化习俗
拉祜族在古代社会中也曾有过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但是在其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支撑下,终于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拉枯族的文化习俗,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特点,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也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狩猎习俗
由于拉祜族是一个起源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所以起先民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狩猎和采集。即使是现代社会拉祜族男性,也保留了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习俗。虽然他们已经不用再通过打猎维持生计,但是通过打猎而形成的民族习俗,却一直流传至现代社会。
很多拉祜族男性依然喜欢佩戴腰刀,虽然这只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习俗文化,但是在拉祜族聚居地却十分流行。在古代社会每年夏季来临之后,拉祜族男性都要入山打猎。在满载而归之后还要鸣枪以示庆祝,虽然现在社会中这种习俗已经消失。
但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份的时候,拉祜族依然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人们需要在大山脚下摆上贡品,然后点燃香烛鞭炮以示对先人的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节日习俗,很多去过云南地区旅游的人都曾,看到过规模浩大的狩猎祭祀活动。
二、拉祜族独特的饮食风俗
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比较独特的饮食习俗。这既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思想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其拥有的食物种类有很大关系。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资源比较匮乏,再加上游牧民族的天生属性,所以拉祜族实行每天两餐制。
1.各种类型的稀饭
由于当地盛产大米、包谷等粮食作物,所以也就成为了拉祜族最重要的主食。由于拉祜族人擅于狩猎和饲养家禽,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肉食。在经年累月的饮食习俗影响下,拉祜族人学会了制作肉粥以及肉饭等美食。
比如,他们会将禽肉、猪肉等清洗干净切成小块,直接与大米或苞谷放在一起煮稀饭吃,当然也会用蔬菜、肉类和大米做成更美味的肉粥。实际上拉祜族人的稀饭种类有很多,除了肉类稀饭之外还会用动物血熬稀饭吃。
2.原汁原味的烤肉
拉祜族先民在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烤肉,他们会将猎物毛皮、内脏去掉,然后直接放在火上炙烤。这种原汁原味的烤肉方法直到现代社会,很多拉祜族人也依然会制作这种烤肉。只不过现在的各种调料比较多,所以做出来的烤肉会更好吃。
除了这种直接放在火上熏烤的烤肉之外,拉祜族先民还会使用芭蕉叶包裹肉类,然后埋入火堆等到烤熟之后,再拿出来大家一起分食。相比较于第一种烤肉来说,这种烤肉的味道更鲜美并且还有一股芭蕉香味。
二、拉祜族体育习俗
笔者认为每个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体力劳动或者奔跑、跳跃等动作。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更离不开各种运动,拉祜族由于是以狩猎和游牧为生产技能的民族。所以这个民族的体育运动也比较具有民族特色。
摔跤、荡秋千、拔河、射弩、火枪射击等,都是拉祜族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当然在拉祜族民间还有一些趣味性游戏,打马桩、老鹰捉鸡等不仅趣味性十足,而且还能有效提升族人体力和凝聚力。
三、独特婚俗“背袋定情”
很多汉族人一听到“背袋定情”几个字,会感到特别诧异和奇怪,恋爱、婚姻怎么可能和一个袋子有关系呢?事实上在拉祜族这种定情方式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中“背袋定情”更为流行,只不过现在社会中早已经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
在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时拉祜族,年轻男女都会身着盛装,并背着一个袋子聚集在活动现场。这个袋子主要是由青布或红白彩线制成,为了让其更显华丽还会在上面沾上,大量贝壳以及彩色的绒球等装饰物。
除了恋爱年龄的拉祜族年轻人会将,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袋子送给意中人。如果自己的意中人接受了这个袋子,那么就说明两个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就好事。直到现在社会拉祜族男女青年恋爱时,依然会赠送这种寓意深刻的袋子。
结语
源于古羌族的拉祜族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生活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且以传统的游牧和狩猎等方式源远流存,笔者认为拉祜族传统文化性,除了与其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之外。其实,还与拉祜族的民族精神有很大关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习俗,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与符号。同时,也是这个民族得以留存的关键要素,拉祜族作为古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依然可以生生不息,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
金悦《拉祜族传统居住习俗》
李闯,沙麻《拉祜族习俗缀拾》
罗承松《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
杨道珍《拉祜族婚恋习俗的特点及其和谐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