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习俗就是晚辈带着水果、馒头、糕点等等去给先人扫扫墓,拔拔草,修缮修缮坟墓,带着一颗虔诚之心去缅怀祖先,求得祖先庇佑,而上坟的贡品讲究有很多,从种类到个数再到顺序等等。
而上供后的贡品,有的人认为百无禁忌,可以拿回家去吃,有的人心里犯忌讳,不愿意拿回家。那么民间俗语:“饿死不吃坟前贡”是什么意思呢?有科学道理吗?今年清明上供的贡品,还能拿回家吃吗?快点和小鹿一起来看看吧!
“饿死不吃坟前贡”什么说法?
从字面意思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即使再饿,也不能随便吃坟前供给先人食用的贡品。在古代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那些有一定官职的达官显贵或者皇族去世后才能享受“坟前贡”,但是一旦有人私自吃了这些贡品,一定会被判以重罪,严重者还会被砍头。
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随便吃这些给先人坟前上供的贡品的,尤其是外人更不可以。因为这些贡品是晚辈孝敬给先人,希望先人吃饱并且庇佑晚辈子孙,如果活着的人吃了这些贡品,就相当于和去世的先人抢吃的,先人也会恼怒,怪罪不懂事儿的晚辈。
其次,如果从风水角度来说,“坟前贡”上供的糕点水果种类和个数一般都是单数,因为单数“属阴”,而我们在拜上贡品的同时也会点燃三炷香,待香燃尽,也认为先人已经“吃”完了贡品,如果我们拿走被先人吃后的贡品,会有晦气的事情发生。
所以无论饿成什么样,也不能做这么不道德的事情。但是在古代旧社会,总会有因为饥荒而饿死的穷苦百姓,所以对于这些可怜人来说,他们为了活下去,也不在乎那些讲究了,就会去坟前争抢这些贡品吃。
“坟前贡”到底能不能带回家?
关于“坟前贡”到底能不能带回家的答案一定是“能”,笔者家长辈在上坟祭祖后,都会经常带回家每种水果、糕点或肉类中的一个,给家中小孩子吃,据说吃了这样的贡品,孩子可以“壮胆”,并且得到家族先人的庇佑,茁壮成长。相信每家的先人都希望自家晚辈可以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所以祖先们也是愿意上坟晚辈拿走一部分贡品回去的。
但是,在拿走贡品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祭祀过程中,不能偷吃贡品:晚辈给自家祖先摆供,也是心中抱有缅怀和尊敬的心情,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被不懂规矩的人,等不到先人优先享用,就先偷偷自己吃掉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是对祖先非常不尊敬的表现,祖先也不会赐福给这家人。所以一定要等到贡品摆得齐全后,经过三炷香的时间,先人接受晚辈的祭拜后,才能拿走。
2.拿走的贡品要注意卫生情况:清明节上坟时,一般在春天可能下雨、刮风,还有可能沾染上香后掉下来的香灰,所以贡品在户外条件下,卫生情况很难保证,如果要带回家的贡品,回家后一定好好处理,发现腐烂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扔掉,不要吃坏了肚子。
3.自家上供拿下来的贡品不要分给外人:自家上供给祖先的贡品,拿回家吃掉是会得到祖先保佑的,如果随便给了外人,相当于把自家的“福气”送给外人,而且外人不仅不会领情,还会觉得吃了这样的食物“触霉头”,所以还是要自家食用就好。
4.拿走的贡品要拿“单数”:因为民间有种说法就是,如果将上供的贡品拿走“双数”是非常不吉利的,代表着家中会接二两三有人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一般我们拿走贡品的话,都是拿“单数”为好。
“坟前贡”如何处理?
城市清明祭祀和农村不太一样,因为城市一般有固定的墓园,人们带着水果、肉类、糕点等祭祀后,如果没有自家人拿走,也有专门的墓园维护人员拿走处理,一方面害怕食物腐败,影响整个墓园的整洁,另一方面,墓园确实存在一定的流窜人员拿着手提袋等家属走后,就来收走贡品,甚至二次获利的情况发生,所以很多家属都会自家将贡品上供后,全部收走。
而农村的坟头上供后的贡品,有的人习惯于原封不动地留在坟头,供给野外动物或者蚂蚁等小昆虫食用,不仅没有浪费,在心理层面也做到了“步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儿。其他一些人则习惯于拿走。
其实无论哪种做法,都是可以的,没有过多的避讳。毕竟现在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有所提高,一般不会将贡品拿走,而且很多人还是从心底认为,坟地阴气较重,从那里拿回家的食物,多少有点不妥当。而对祖先来说,他们看重的也并不是贡品的昂贵与否,而是晚辈来看望他们的一颗真心,这比什么都难得。
总结
总的来说,“坟前贡”其实为了避免浪费,是可以拿回家来吃的,不能吃的是别人家坟头的贡品,也寓意着将祖先赐予的福气带回家,这对晚辈也有庇佑的作用。但是要注意食物的卫生、上供过程中不要不懂礼数的偷拿贡品、拿回家的贡品要拿单数、而且不要分给外人。
各位朋友们,你认为小鹿说的农村俗语:“饿死不吃坟前贡”,你觉得有道理吗?你怎么看这句俗语?你们那里的习俗,贡品可以拿回家吃吗?可以和小鹿一起讨论,留言在评论区,也希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