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宗庙次序中,始祖居中,左昭右穆。
左昭右穆的意思是说家族传宗一世为昭,一世为穆,父亲为昭,儿子为穆。
先聊聊周昭王的故事,昭王这个人喜欢玩,贪图个人感官之乐,喜欢巡游狩猎。
一个人放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多了,放在别人身上的时间就少了,普通人长期下去尚且会被认为是自私,进而会失去朋友,亲人,甚至是伴侣。
那更何况一代帝王呢!他失去的是民心,也可以说是江山!
一、父亲掉河而死
穆王的父亲昭王当年南部巡游,乐不思蜀,结果掉到江里淹死了。这个事情在《帝王世纪》是这么记载的:说昭王在南部征战,到达汉水的时候,要渡船,船家知道他是昭王之后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想要杀死他,就给了昭王一个用胶液粘住的船,此船一下水,没什么事,但是走到江心后慢慢开胶,一船的人都死了,当然也包括昭王。
这个时候是春秋五十年左右的时候。周人很忌讳这件事。
昭王掉河而死之后,穆王即位,穆王知道自己父亲什么样,在父亲的治理下这个国家有了哪些衰微之处,于是即位之后,任用自己手里的人做自己的辅政大臣,当时有伯囧,申诫,太仆三种官称,太仆是周穆王首创立的官职,大概类似国务院总理的职位。
二、祭公
穆王即位不久就想去攻打犬戎建功立业,这里不得不提一位大臣。
这名大臣名叫祭,是周公旦的后人,也是穆王手里很重要的谋士。
祭是这么劝的,先说观点,就是不能去:
“穆王,此战不可,祖先的做法都是宣扬德政而不是炫耀兵力。打仗用兵,要讲究时机,大军出发了就要给敌人造成威胁,如果炫耀兵力就会让将士不重视战争,他们不重视后对敌方的军队就没有威胁了,仗自然打不赢。”
他又接着说了先王的遗训:
“周文公(周公旦)主张将兵器收藏,弓箭收皮囊,君王有德,才能让华夏之邦天命久长。周武王当年虽然长期用兵打仗,却能让华夏子民常常歌颂他。有德行的先王先注重品德的修炼,后注重经济的发展,且深深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让百姓心怀仁德敬畏上天,再用道理说服子民让他们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保佑我大周世世代代繁荣昌盛。”
觉得遗训还不够,祭又讲了武王等更之前的帝王活生生的实例。
“当年我们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虞、夏的农师,等到夏朝衰微,不再设立农师之后,先祖不窋不再留恋祖先留下的基业,去了戎狄之间,之后仍然没有丝毫懈怠的对待农事基础,兢兢业业,在当地渐渐有了更多百姓追随,文王、武王更不用多说,他们本来就是农耕方面的专家。”
最后祭又回到了战争这个论证点上:
“当年商王帝辛对待人民的态度恶劣,民众实在忍不了其苛政,于是上至大臣,下至庶民都向武王靠拢,求武王讨伐帝辛,所以才和帝辛在牧野大战,此举并不是说武王好战,而是武王体恤百姓,为百姓除害而已。”
基本论述完前因,祭又细致简述眼下国家的规矩:
“当年先王们的治理,四海之内没有不臣服于大周的,王畿以内五百里的诸侯供给天子一日一次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一月一次祭祀高、曾祖的祭品,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诸侯供给天子一季一次祭祀远祖的祭品,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一年一次祭神的祭品,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的荒服诸侯则要一生一次朝见天子。
祭分析未来如果天子要征讨需具备怎样的条件:
“逐日进贡出问题,天子要找找自身的毛病;月进贡出问题,天子要立法解决;季进贡出问题,天子要修礼法;岁贡出问题,天子要考虑一下尊卑关系,有不朝见的,天子要多树立德行。这几个方面依次做到而仍有不来的,您要修刑法。”
“惩罚不进日贡者,讨伐不进月贡者,征讨不进季贡者,责备不进岁贡者,晓谕不来朝见者。有惩治的法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装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晓喻的文告。发布命令,公布文告,而再有不来的,您在德行上增强修养,不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
最后总结,讲明犬戎为什么不能征讨:
“这样离得近的诸侯才能听话,离得远的才会归顺。如今新即位的犬戎国君忍着国内大臣死亡的伤痛带着贡品前来朝见,您却要征讨他,这样做一是不符合先王的遗训,二是会失去民心,也会使朝见天子的礼仪被破坏。我听说犬戎国君秉性敦厚,能遵循祖先的遗德,遵守终生朝见一次之礼,专一不二,即使您攻打,他们不会没有防备。”
三、铩羽而归
固执的穆王不肯听这样苦口婆心的谏言,所以还是打犬戎了。
带回来四头白狼、四头白鹿……
就这么一个任性的出征,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荒服者过来朝贡。
四、祸不单行
当年不听从祭的劝谏,之后穆王的江山越来越不稳固。
于是四处此起彼伏的犯罪者都冒出来找穆王的茬。
穆王不能坐以待毙,让国家继续乱下去,就让甫侯做丞相,负责修刑罚,立法解决国内问题、
穆王:“你来和我说说用刑罚需要知道的道理,如今安抚百姓的道理是什么,应该怎么选择,一定要选一位贤者来修仁德,布德政吗?”
一串的反问更像是牢骚,他不认同德政,于是穆王就在制定刑罚的路上越走越远,留下了一套刑罚叫做甫刑。
五、后代
穆王的儿子共王即位,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有时又作恭王。《国语·周语一》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康公母亲认为这三女子不能同时收入王宫,这样的事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康公不听,一年后被共王灭掉。
共王即位后,调整了国家政策方针。
政治上,废除“土地国有,分封臣下”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于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军事上,裁减军队,明法息民。
农事上,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对外,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
经历两世衰微的周王朝,在共王这里终于有些许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