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华”字,指木本植物美好的状态。《辞海》中解释,当事物达到了最美好的状态,便可称之为“华”,如同大树开花一般。因此,古代汉语中,“花”和“华”是通假的关系,仅从汉字源流上讲,“中华民族”就是“花的民族”。
远古时候,人们觉得有很多神明在主宰自己,人们在敬神的贡品里,巫师会用花来和神灵沟通,这种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中国福建一带,那里宗祠的门楣上会挂山茶花。无独有偶,日本的神社中,祭祀请神时也会拿一枝山茶花。
因此,插花最早源自生活中的祝祷和审美活动。我们要聊中华民族,就先从插花聊起。而且,传统插花在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优雅的姿态,还有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新石器时期,在《诗经》《楚辞》的时代,已经开始自觉对花和植物进行筛选、分类、审美,并寄予情感。汉代出现了最早关于插花的记载,在河北望都一号汉墓中的东汉壁画上,一个圆形陶盆内盛净水,六朵红花呈放射状倾盆而出,原始、质朴而精巧。
魏晋南北,花在各类文史典籍中均有艺术表现,出现了插花的代表人物及盘花、瓶供等艺术形式。文化爆发式发展和佛教的逐渐传入,又为插花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罗虬的《花九锡》,短短75个字勾勒出从空间设计、艺术创造到欣赏角度的完整插花体系。“花事“成为重要题材,基于赏花和插花的文学创作空前繁盛。这一时期中国的绘画、雕刻作品中,插花被赋予艺术化表达。
隋代,插花以佛教为载体,东传日本叩响了中国中式插花艺术传播,发展的历史足音。五代十国作为过渡期,以大量的宫廷、宗教领域的文献图像记录了中国插花的艺术走向:从富廷风格向文人风格格转变,呼唤简约、内涵、克制之美。
如果说宋代以前,插花作为艺术创作的配角,只能从故纸堆中寻找出丝马迹,那么自宋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文人的主力推动花成为四般雅事之首。宋人对花的感知既包括花情、花性,还包括花级、品第,“以花喻人”更成为时代潮流。不仅如此,花器制作也逐渐趋于专业和系统。
元明时期,文人插花艺术达到技法的巅峰,并首次突破花器所容纳的空间,甚至超越了花材本身的局限。明代出现以装饰物插花的形式,装饰物既有珊瑚、灵芝、如意。翎毛等昂贵物品,也有柿子、香囊、佛手等日常之物。并且,每种组合都有各自的寓意和功能
清代插花在郎世中、冷枚、金廷标等人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中国前期雍容大气,晚期繁复颓靡的特征。这一时期,“撒”、“剑山”、“曲枝”等工具的创造发明进一步拓展了插花的创作可能和艺术空间。
今天我们简单说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历史,明天我会向大家展示更多的传统插花作品,以及秋天适合做什么插花?插花的器皿有什么讲究?中式插花的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会做一个很详细的科普,喜欢的朋友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