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古代有很多过年的礼仪,有的被用到现在,有的逐渐被遗忘,今天就跟大家说说古代的过年礼仪!
古代过年拜访亲戚就很讲究,家里的亲戚来的时候,主人要到门口去迎接。互相依次行礼后,主人要走在最前面,把客人带到屋子里。
进了屋以后,坐位也是有讲究的。主人要坐在东南的位置,因为古代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东北角是上菜的位置,陪客要坐在东北,方便辅助主人来招待大家!剩下的位置,就要按照年龄尊卑,官职的大小,分别落座西北和西南。整个席位形成四面对坐的正方或长方形,与我们现在的圆形有所不同。
古人还讲究“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菜不摆三,就是三个菜不开席,三有“散”的意思,寓意不好。而且祭祀先祖的时候,都是三样菜,三个贡品等,犯忌讳!
筷不成五,就是指用餐的筷子,不能长短不一,都要一样的长度。如果筷子不齐,就象征着“三长两短”,有祸事要发生,不吉利!
席不成六,就是六个人不开席。因为上面讲了,古人四面而坐,如果是六个人,那么有两面就会少人。从上面看去,这个形状非常像“乌龟”,这在古代就相当于骂人。所以那个时候不会安排六个人一个桌子。
“除夕不空锅”
这个跟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早年明太祖有个别名叫“朱重八”。家里很穷,要过饭,当过乞丐!
有一年除夕,家里没有吃的。小朱元璋没有乞讨到食物,可是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他就想着到别人家里去偷一些食物。可是没想到,他去的这些人家锅里也没有剩余的粮食。他转念一想,就要把别人家的锅卖掉,换取一些食物。
可他刚把锅拿走,心里有些不忍,因为如果他把别人家的锅卖掉,这家人也可能会像他一样,没有了食物,善心使然,他就把锅还了回去。
若干年后,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想起当年的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下令,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的锅里不能空着,好让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拿去充饥。时间长了,人们就养成除夕不空锅的习惯!
“初一不吃稀”
古代人们讲究初一不能吃稀的东西,否则会影响全家一年的运气。当时的人认为“稀饭”是“粥”,代表着糊涂,初一吃了,人一整年都会犯糊涂。
稀饭的稀还代表“稀薄”之意,这样会让一家人整年的收入都非常“稀少”。
其实,这个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不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慰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