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在道德经中求仁

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从影视剧里留在记忆中,当时我也没有太深究,想当然地认为:当权的不拿百姓当人,只要不甘愿当连活狗都不如的草狗的,都会反抗。

这种不动脑筋,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可以用一句“那时年纪小”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但若仔细问问自己,当时的我,更深次地,其实是认同“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的。

群体的解读

人类虽有各种不同人种,但仍可以组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并不限于地方、种族等,共同参与讨论老子《道德经》的人也属于一个群体,我们来看看这个群体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看法。

有部分人的看法: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

这部分人其实同我当初的理解差不多,只是他们知道“刍狗”是贡品,也就历史知识相对我多了一些。

有部分人理解为: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

这样的理解,肯定是在对老子的思想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进行思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走在自修的路上了。

也有部分人的观点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这部分人的观点,更接近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道”的本义——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天地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清朝乾嘉时期随园主人,袁枚的这首《苔》中“青春恰自来。”,“恰自”这两个字简直妙绝了:哪怕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是从我的内心里面展现出来的。不难看出,随园主人也是认同老子“道”这个本义的。

也有部分人上下联系,引申解读为: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自从有阶级产生后,不平等是人类历史与现实的真相。不平等导致了人类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矛盾是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孙中山的“大同世界”,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平等的追求。能有此解读的这部分人比较有平等的意识,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ltsy/1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