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年俗王孝文说说腊八节

北京看痤疮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腊月初八

一年一度的腊八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最受中国人民欢迎的一个节日。作为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腊八节伴我已走过近八十个春秋。因此对这个节日有着极其深厚的感受。小时候大人们不断地耳提面命,熏陶引导,我也随俗体察,认识不断加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通过对腊八节的形成和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深深感到中华文化远远流长,博大精神,有广泛的包容性,有强烈的融合性,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腊八节”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佛家称为“佛成道节”,起源似乎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联,其实腊八节的形成,在我国有更久更深的渊源。

“腊八”一词,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这时佛教已传入和兴起。佛寺遍布。我国大同的云岗、洛阳的龙门、天水的麦积山等几大佛窟几乎相继兴建始于这个时期。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前,苦修多年,骨瘦如些,正当他决定放弃苦行时,遇见一位牧女呈献乳糜粥,食后,体力恢复。于是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在这天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熬粥供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便有了此佛教节日。这个节日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后,逐渐增加了中国元素,丰富了中国内容,演变为中国民间的节日——腊八节。

其实腊八节在我国之源可追溯到我国远古时期。那时有一个节叫“腊日”。什么是“腊日”,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写到:“腊者、猎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日”就是古代一个祭祀先祖神明的日子。

“腊”是一年最后一个月,也是新的一年到来前的一段日子,在这新旧交替的档口,人们要祭祀先祖及五位家神(指门、户、天窗、灶、土地)。祭祀的方式是猎取野兽,即所谓“腊祭”,是故称十二月为腊月。这些在《史记·秦本记》中有明确记载。

“腊祭”的具体时间称“腊日”。但在古时,“腊日”是一个不固定的日子。到了汉代规定“冬至”后三戌成为“腊日”。即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便是当年的“腊日”。

到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日便与“佛成道”的日子融合为一体,即每年腊月初八,也就成了现在“腊八节”。

中国传统的“腊日”民俗,融入了“腊八节”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文化内涵,最明显的关于“腊八节”的来历,就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赤豆打鬼: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吓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所以在腊八节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考粥,以驱疫迎祥。

二是朱元璋落难坐牢,到了腊八节这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里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豆、红枣,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便把这一天定义为腊八节,把自己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三是纪念岳飞。当年岳飞率军抗金于朱仙镇,正直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便在腊月初八以杂粮豆果煮粥,逐渐成俗。

四是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被迫奉命而来,常年不能回家吃粮,于是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的民工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伙夫把五谷杂粮煮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当年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示怀念。

五是为了警示后人。相传古时有老俩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大笔家业。可是他们的宝贝儿子不争气,媳妇也不贤,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寒冷交加,几乎饿死,幸好有村人煮了一碗有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烩粥,救了这对夫妻的命,这顿饭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路,靠勤劳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传腊八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此教训警告后人,沿习下来。

这些传说故事,再次向人们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巧妙地把盛极一时的佛教“佛成道节”,融入到中华古老的“腊日”活动中,使“腊日”与佛教的“法定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腊八节”。而且不断融入新内容,成为“腊八节”的新故事、新内涵。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融合,使今天的大部分人不翔资料都不知道“腊八节”还与佛教有联系,只觉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节日。过去笔者只酷爱“腊八节”,却不知其所以然。

早年古老的腊日祭祖,是祭祖先,祭家中的五福神(门、户、窗、灶、土地)很有些实用主义。后来增加到敬一切希望赐福与人们的神,也是从良好的愿望和实用出发,既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又借神的信念教育人。特别是教育孩子们要学好要向善。后来又为六畜和家禽撒腊八,以至扩大到为飞禽也施舍。腊八节,这个过程大概是最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再后来兴起邻居互相赠送“腊八”礼仪,即便平日有成见的邻居,都在互赠之列。都借机释怀前嫌,这似乎是弘扬佛门的善念,借以化解邻里的恩怨情仇,促进团结,构建和谐。一个腊八节,在勤劳善良,富于创造力的中华民族世代之中,竟演变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内容,几乎尽显了中华民族的要素。似与佛教没有多少关联。

中华民族的创造还在继续。还在民间演变和推进。原来“腊八节”是以吃“腊八粥”为主体,至今,大部分地方仍是讲究喝“腊八粥”。但在北方以小麦为主食的地方,如笔者的家乡则是以面食为主。这里的群众不喜欢“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这“腊八面”,不同寻常,十分讲究,面需精粉,需和得柔软筋道,需干薄切细,煮在锅里,如一窝白丝线,白、细、长,不烂不断,吃起来有劲,口感好。这对于终年缺吃少穿的穷苦农民,吃这样的腊八面,真是一场奢侈的享受。但“腊八面”的中心不只是“腊八面”,而是拌腊八面的哨子。哨子由多种精品菜蔬和多种调料制成,如豆腐、粉条、金针菇、红白萝卜、肉丝、木耳等切碎拌匀,然后放在五香调料,在锅里慢火熬成粥样,再配以香油辣子、醋、酱、椒沫之类,其味美不可言,其香远飘户外,于是吃腊八这天,满村炊烟袅袅,香味浓烈,腊八面的气味,沁人心脾。

讲到吃腊八的这天,大人们非常重视,早早就洒扫庭院,做到窗明几净,衣着整洁。挂上先人的影像,摆上神牌位,放好香案,蜡烛,献上贡品,发亮吊表,十分隆重。媳妇们早早起身,梳妆洗理,穿戴整齐,然后煮面,上浇头(哨子)。孩子们也被早早喊起来,跟上大人敬先人,敬神明,烧香吊表,献腊八面,直忙到半早上,这些过程完了,便指派孩子们端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面,一户一户地给邻居送。进人家们,先给人家的先祖焚香、瞌头、献腊八,,然后送到主人手上,没有孩子或者孩子小者则由大人亲自送到邻居主人手中,邻居大人通常表现很热情,赶紧接碗。如果是孩子,有的还给抓些大红枣、花生、糖之类,气氛十分热火,使孩子们感受邻居情分之可爱可亲可敬。给邻居送结束,才是家里吃腊八的时辰。一家人围到热灶头上,先由长辈和年长者开始动筷子,然后是一家人动。腊八面拌臊子,唏唏喇喇,享受着腊八面,议着家常,享受着天伦之乐。腊八是新年前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实际是迎新的的预演,也是人们难得一顿美食,因此印象很深。

不过后来,腊八节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与时俱进。有了很多新的演变,去掉旧的不相宜的过程,增加更新内容。但“腊八节”仍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以致移居海外的同胞,每年不忘仍然隆重地过着这个“腊八节”。

作者简介:王孝文,字教,斋号吟雪,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陕西楹联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仓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已出专集《应酬集》《王孝文对联集》《字圣仓颉》《仓颉故事》《新吊祭文集》《对联新编》诗集《风尘吟》等。

*配图、配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gpsy/12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