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室贡品常德酱板鸭

湖南,因为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所以湖南菜又叫湘菜,是中国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绵长,早在汉朝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又因为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等不同风味。

洞庭湖区因为其水泽密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自古就被称为做“鱼米之乡”,又因为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物种多样,所以洞庭湖风味的湘菜历来非常重视素材的搭配,君臣佐使,彼此互相渗透入味。其中常德的酱板鸭,更是名声在外,无论是佐酒、下饭,还是充当零嘴,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深受大家喜爱。常德气候温和,河湖纵横,沟港交织,水域辽阔,水草丰富,是鸭禽生长栖息的肥美之地,常德本地麻鸭活泼、健壮、个体周正,其肉质纤维含量多,肉质紧密,脂肪含量少,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钾、硒等微量元素以及A族、E族维生素等。

酱板鸭的制作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过程都很严格,首先选择符合制作酱板鸭标准的本地优质麻鸭,必须坚持采用放养方式进行养殖,野外觅食,饲料以田螺、稻谷、鱼虾、蚯蚓和各种水草、昆虫天然食物为主。然后经过腌、酱、烤、卤等15道工序,加上秘制传承的卤水工艺,使得鸭肉肉质分明,酱香浓郁,鲜辣入味,连骨头都味美可口。

常德酱板鸭历史悠久,根据民间流传,它的由来还是起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楚昭王时,楚国郢都宫廷里有一位名叫石纠的厨师,他厨艺高超,刀工了得,雕鸟欲展翅,雕虎无畏之怒,烹饪更为高超,将湘菜的香辣、香鲜、软嫩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经他烹制的菜肴,精美无比,深得楚王的喜爱。

他家住宜城蛮河岸边,但是石纠为家中独子,自他进入皇宫工作后,家中就只剩一位六十老母独居生活。一日石母在洗衣时,但是河边因常年为水所侵,因此青苔生得极为茂盛,可怜石纠老母年纪已过花甲,腿脚蹒跚,眼睛视物更是模糊,不慎践踏在青苔上,脚下一滑落入蛮河。多亏石母在慌乱中,胡乱扯住河中生长的一株树苗,因此才得以勉强保命,不至于葬身河底,可是这河流湍急,靠她一位老太之力根本无法回到岸边。树苗太过纤细,老人年岁已高,河水不断冲刷着二者,这种现状根本维持不了多久,石母高声呼救,无奈家中住的偏于,儿子又远离身旁,根本无人发觉身在险境中的她。

看着那渐渐因承受不住重量,而曝露在空气中的根须,自己体力也在极度消耗,想来自己此生怕是真要天人两别,葬身于冰凉河地了,思及至此石母只觉泪眼连连。就在手快脱离的瞬间,只听得几声落水声响起,接着就见好几个黑点向着这边而来,黑点渐渐变大,那那里是黑点而是几个正奋勇向这边游来的青年,几位青年就互相协助,将石母救起。

石母本就年岁高,又在老年遭如此大劫,一上岸就生了场大病,乡亲们知她家中情况,儿子不在身旁,又是一人独居,因此平日里有什么能帮上忙都尽力搭把手,今日见她生病更是细心照料,不久石母病情便得好转,又托乡亲们捎信到宫中,将事情告诉了石纠。石纠是个孝子,他闻讯后急忙告假,连夜赶回家里看望母亲,对救他母亲的青年人和照料母亲的乡亲,他一一上门酬谢,唯恐老母亲再发生意外,石纠从此再不敢离家。

石纠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谋划着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因为村落位于河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亲都养了不少鸭子,可是这鸭蛋和鸭肉都不值钱,因此虽然户户养鸭,但是也户户拮据。他思考许久决定将自己手艺用上,他把在宫中酱制天鹅和禽蛋的手艺,用来加工成酱板鸭和酱蛋(松花蛋的前身),本来只是尝试着做了几只,结果谁成想异常成功,谁吃了都说好,弄到集市上去卖也很受欢迎,原本廉价的鸭子卖出了好价钱。

自石纠回乡后,楚宫中的烹饪质量不如以前,楚王食欲下降。于是宫中派人寻访,找到了石纠,要他回宫去。石纠为了尽孝和报答乡亲,请求来人帮他辞掉宫中的差事,还请他带回去一些自己制作的酱鸭和酱蛋给楚王。楚王品尝后大加赞赏,对石纠孝敬老母、报答乡亲的情分,更是赞不绝口。他传令下去,将酱板鸭和酱鸭蛋赐名为“贡品酱板鸭”、“贡品酱鸭蛋”,常年生产,供应楚宫。

石纠领着乡亲们,靠着生产贡品致了富。这贡品酱板鸭、酱鸭蛋的美食和独特制作工艺,也传到了今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gpsy/11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