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家总是在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突然涌现。
有人直言,现在学生的成绩和家庭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他们从小上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自然成绩优秀。
而那些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要想成绩超过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光是刻苦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在起点上就已经输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难道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就没有逆袭的机会吗?
其实也不尽然,人大教授储殷曾经说过,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鲤鱼跃龙门,逆袭中产以上,学医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医学热”来袭,人大教授语重心长:学医是跻身中产的最好出路家长总是对子女寄托很大,希望再给孩子填写高考志愿时,家长更偏向于一些热门专业,例如前些年的金融会计等,再比如这两年的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等。
这些专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毕业后就可以拿到高薪,但人大教授储殷却表示,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并不建议报考这些专业。
人大教授的话很直白,储殷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很多学生都喜欢报考金融专业,他们认为金融专业毕业后随随便便就能拿到年薪百万。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可以拿到如此高的薪资,只有一些重点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才有可能拿到高薪。
至于现在很流行的计算机、电子类相关专业,这一行业的确来钱快,可是等到35岁以后,这些程序员基本就要“软着陆”了。
因为这一行业对脑力消耗非常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思维逐渐没有那么敏捷,自然会被行业淘汰。
但是如果学生选择学医,结果会大不相同。学医很苦,但学医却是普通家庭孩子跻身中产的好出路。
储殷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一个行业越苦,越有利于老百姓的孩子,学医虽然很苦,但是学生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职业,实现阶级的跃层,跻身中产以上。
学生选择专业不仅要看兴趣,还要看自身的家庭情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说医学专业,适合普通家庭的孩子读?门槛较低:学医并没有什么门槛,只要学生的分数能过二本线,就有机会学医。当然和其他专业一样,分数越高学校层次越高,学生之后的路走得也相对容易一些。
但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这一专业不怎么看重学生的“背景”,只要学生的能力突出,技术过关,即使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一样可以成为医生。
薪资待遇较好:学医虽然很苦,但薪资待遇却很不错,医院的医生,就算是一些县城的医生,月薪也都过万了,主治医生的年薪高达15万以上。
这样的收入完全称得上中产阶级,且非常稳定,能一直维持到退休之前,难怪储殷教授建议普通家庭的学生学医。
越老越吃香:很多专业看似很挣钱,但这些行业通常都是在挣快钱,却不能长久,说白了就是“青春饭”。
可医学行业却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别的行业35岁日落西山,可医学行业35岁正是职业辉煌的开始,年龄越大越受患者信任。
医学专业是中产阶级的“跳板”,但学生必须先学会吃苦学医的确是普通家庭孩子的一块跳板,但想要成为医生,首先必须先学会吃苦,在这一点上,学生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受学业上的苦:都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道出了医学生们的无奈。
在大学的众多专业中,医学绝对是学习任务最重的专业之一,临床医学生的课业是非常重的,年年期末胜高考,且老师从不画重点,因为病人不会按照重点生病。
一些的学制也比较长,即使是本硕连读,至少也需要8年的时间,医院规培的2年,从医学生变成医生,至少需要10年时间。
如果学生没能考上本硕博连读,那么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一些医生光是读书就超过了15年,这都是医学生在学习上要受到的苦。
受工作中的苦:医生的工作比较特殊,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只要患者来了,即使是除夕也要出门上班,而且医生必须值夜班,这对于同学们的身心都是较大的消耗。
在与病人和家属沟通时,还经常会受到一些误解,甚至发生一些冲突,可能会使医生受伤,这些都是医生要在工作上吃的苦。
如果学生能够承受这些苦,那么可以优先选择学医,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受人尊敬,改变人生,就一定要在背后付出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