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的315,打假中的战斗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打假日,不知道今晚央视的“3·15”晚会又会曝光哪些行业和公司?

之前也多次分析过金融骗局的套路,这些骗局本质上讲基本都是非法集资。

但是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却各有不同,而且骗子们手段也是不断升级,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要看穿金融骗局的本质,首先要对各种形式的金融骗局有足够的了解。

今天,也应景一下,借着“3·15”的机会,继续为大家扒一扒各式各样的金融骗局。

金融骗局五花八门,我今天就按照理财产品的分类,投资风险从低到高来梳理一遍,权当给大家总结一套防骗指南。

银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金融机构了,但即使是被看作安全系数极高的银行理财,也存在不少骗局,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银行类的理财骗局,一共3种。

1、假银行

提起假银行,可能很多人觉得太夸张。早些年,银行比较少,假银行自然无处藏身。

但是,这几年来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还有新成立的民营银行越来越多,一些假银行就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如何分辨真假银行,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假银行吸存4亿元,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你分得清吗?》)。

上面这篇文章里面,我帮大家总结梳理了目前成立的民营银行,可以作为防骗参考。

防骗指南:随着银行越来越多,不要看到“银行”两个字就觉得安全有保障,没听说过的银行一定要谨慎对待,尽量选择熟悉知名的银行去理财。

2、高额贴息存款

企业存款失踪,储户存款消失,这几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多起银行存款“失踪”事件,背后就是所谓的“高额贴息存款”惹的祸。

简单来讲,一般都是银行内鬼伙同外人,当你去银行理财的时候觉得收益太低,这帮人就会告诉你现在有一款产品可以承诺高息。

他们还会很很神秘的要求你不能告诉其他人甚至是家人,也不能开通“查询”等功能,还要你签下保证书。

看上去,好像自己中彩票一样捡了大便宜,这样的好事确实不能泄露,而且各方面包装得和办理银行理财一样。

很多人觉得银行难道还会骗人吗?然并卵,等你觉得到期了要取出这笔钱的时候,这些钱就不见了。

防骗指南:即使是面对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要相信任何高息承诺,更不要跟着银行工作人员去银行以外的任何地方办理存款和理财业务。

3、飞单

飞单,其实是金融行业公开的潜规则。

经常购买银行理财的人可能会知道,有时候觉得银行理财收益太低,客户经理会悄悄出示一份并不是本银行的理财产品。

这些理财产品的利息会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很多,理财经理还会向你承诺很安全,但是要求你保密。

很多人其实根本看不懂这些飞单的理财产品,只是觉得银行工作人员是为自己好,所以稀里糊涂就买了。

这些飞单的产品,很有可能是高风险的基金甚至是私募产品。

没出事的时候自然皆大欢喜,但是一旦出事,这种情况银行是不会赔你钱的。

只会认定为员工的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这种时候,你觉得这个客户经理能赔得起你的损失吗?

防骗指南: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一切以合同为准,要仔细查看合同内容是否与说法一致。

特别留意一下合同盖章是否是银行公章,发现任何不一致的地方都要质问,没有明白之前千万不要签字。

接下来要分析的理财骗局,我感觉是这两三年新出现的模式,特别是打着P2P名号的骗局,玷污了P2P行业也让真正的P2P平台非常尴尬。接下来,我们一一来看看。

4、虚假P2P骗局

关于P2P的骗局,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他们无一不是披着互金外衣的高息游戏。

不过,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个概念:P2P本身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就像菜刀一样,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

只是要看菜刀用在谁手上,太多骗子借着P2P的名义行骗,才导致大家谈P2P色变。

目前,国内主要存在三种偏离了P2P本质的伪P2P机构:

一种以P2P作为载体,从隐秘的民间金融机构转变为阳光化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为了“洗白”。

第二种是以P2P作为载体,将客户资金非法吸收投入特定的业务、公司或产业之中,主要目的是“自融”。

第三种则是以P2P作为载体,通过假标、资金池和高收益为手段将客户资金非法吸收并据为己有即“欺诈”。

回顾这两年来雷掉的P2P平台,都逃不过上面三种模式,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居多,通常是自融和发假标。

无论是哪种模式,伪P2P的共同特征都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息”,永远记住:你贪的是利息,人家要的是本金。

防骗指南:P2P一定是线上的,线下理财不是P2P,务必要远离;不要贪心高息,精选平台分散投资;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