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象牙塔rdquo到

今天是教师节,十二年前我也是大学老师,当时的理想是学术育人、著作等身。无奈,经济学的数理化越来越脱离其现实意义和美感,所以逃离象牙塔,来到金融界。但当年的科班训练对今日投资研究仍有裨益,特别是宏观策略。

当前的研究有两大困境。学术研究太过于阳春白雪,宏大叙事而无存在感;投资研究太过于支离破碎,就事论事而无体系性。从象牙塔到金融界似乎是割裂的,很多寒窗苦读的学子面对现实世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

其实理论知识当然有用,这么多先贤穷尽一生当然不只是学术游戏。只是它是面对现实世界不断抽象的压缩饼干,还原应用需要一个解压缩的过程。就我过去十几年的经验看,从“象牙塔”到“金融界”,需要如下几步:

一、理论知识的储备

如果从事宏观策略的研究,还是需要一些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常识。如果你连“蒙代尔不可能三角”都不知道,又怎么理解去年八月份的“股灾2.0”。就基本功而言,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财务估值,都需要大致了解。

经济学层面,主要包括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货币银行学、汇率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初级的宏观和微观太简单,像科普读物;高级的宏观和微观太复杂,用数理推导验证简单逻辑。所以,中级的宏观和微观正好够用。个人推荐瓦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萨克斯的《全球视野的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重要,在美国FED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中国股市和货币周期的关系也很密切,所以货币银行学必须了解,个人觉得米什金的《货币银行学》最好。开放的经济体,汇率波动极其重要,过去十年A股整体牛市受益于人民币升值,汇率理论最好的著作还是姜波克老师的《国际金融学》。对于宏观策略研究,经济学分支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学,“国民财富如何积累”一直是经济学的圣杯。以至于LUCAS说“Onceonestartstothinkaboutthem,itishardtothinkaboutanythingelse.”关于这一块最好的文献综述和历史渊源当然是巴罗的《经济增长》。

金融学的两大分支是AssetPricing和CorporateFinance。这里面最完整的论述是莫顿的《金融学》和罗斯的《公司理财》。70年代以后,行为金融有所崛起,这部分对于投资研究也有借鉴。

会计财务估值著作众多,汗牛充栋。注重实效的角度,推荐佩普的《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估价》和Damodaran的《投资估价》上下册。

以上是我当年构造自己理论框架时所读著作,时隔十年,当中或许有更好的著作出现,但个人以为,对于业界实务,上述书籍足够。

二.指标体系

白马非马,书上说的利率、汇率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有的只是诸如“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和“人民币一年远期中间价”等具体的指标。因此,如果无法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指标,永远都只是泛泛而谈,无法落地。但另外一方面,如果只是盯着这些具体的指标,不能理解“马”和“牛”之间的抽象关系,那就永远只能就事论事。

关于宏观层面的经济指标,首先要理解美国经济指标体系,这是全世界最系统、最完整、回溯时间最长的指标体系,也非常科学,涉及各个层面。我相信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关于这一块的解析参见鲍莫尔的《经济指标解读》,也可以参见我在年写的八篇系列报告。理解了美国经济指标体系以后,就非常容易理解中国的经济指标体系。唯一的缺点就是中国的指标不连续、不系统,所以经常需要借助调研、中观和产业层面的验证。

券商研究最大的好处就是掌握了大量行业和上市公司层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密切跟踪,可以验证宏观层面的变化,需知微风起于青萍之末。关于中观层面的数据总结,我在年9月至年2月花了十八篇文章系统总结,最终汇集成个指标长期跟踪。

三、初步融合

有了理论功底,也知道了指标体系,接下来就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上述两方面都是大家才可以。

在此推荐高博的两本著作《在周期的拐点上》和《透视繁荣》,对我深有启发。还有就是哈继铭时代中金的周报,每期的专题都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每个层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有就是央行年以来的《季度货币执行报告》,经历了几轮周期,仔细揣摩,会大有裨益。

以上是我从象牙塔走向金融界的一些感受。至此,万里长征才是第一步,上面才是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的事情。后面,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历情绪控制、风险波动,才进入巴顿·比格斯所谓的第三维度和第四维度。

凌鹏

赞赏

人赞赏









































中医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