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金融教学带来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近日,巴曙松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和心得体会介绍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管理。本文为巴曙松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的金融教学讨论会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敬请阅读。
演讲人/巴曙松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从事金融研究多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为中央决策服务的智库机构,以政策研究为主,本身不像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研究生院等教学机构、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当时正好碰上高校研究生扩招,金融专业更是扩张的热门专业,高校中金融专业的教师资源一时间来不及补充,所以我也就有机会应邀担任高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种类有硕士、博士等,也有博士后研究人员。
作为兼职教授,首先当然要严格遵循学校对于研究生指导的各项教学科研规定,与校内的各位导师保持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保持与研究生和学校的密切互动。金融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实际上,金融政策的决策、金融理论的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都与金融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在金融政策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大量值得深入跟踪研究的课题,但是往往没有足够的研究团队来实施,因此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合作就能够形成这种良性的互补。
同时,互联网给金融教学也带来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目前看来,互联网冲击最大的,首当其冲是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的一些行业。我经常列举的一个故事是,对于张良来说,成为一代名将的关键,是得到了黄石公赠送的《太公兵法》,信息获取在当时成为了关键性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难度大幅降低,倒逼金融教学必须从仅仅依靠信息传递为主,转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模式。
站在研究生角度看,以前对老师的选择面狭窄而有限,能够在同一城市听另外一所大学的教授的课程,已经算是学习比较进取主动的优秀学生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供选择的网上资料显著增加,仅仅以金融相关的课程为例,一些世界一流名校的知名教授的讲义和讲课视频并不难获得,这也使得金融教学需要转型。
同时,在当前的金融界迫切需要改进的一点是,不同金融细分领域之间缺乏专业的交流渠道。从事金融监管和宏观决策者,身份是官员,往往难以积累一线的金融专业操作经验,在涉及到金融实务时要准确把握市场就面临挑战,而且官员身份往往公务繁忙,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持续跟踪理论研究的进展;在金融市场一线的具体业务人员,优势是对一个具体的细分业务领域较为熟悉,但是金融市场不同机构、同一机构内部不同部门分工十分细致而狭窄,显著地限制了这些一线业务人员的专业视野,例如做信用卡的业务人员,就不容易了解贸易融资或者风险管理等业务领域,而且也容易陷入到具体的事务之中,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对金融市场全局的把握、对理论动态的把握也往往有所欠缺。而对于金融理论研究和教学人员来说,优势是往往受过扎实的理论训练,但是也同样少有参与具体金融决策、以及金融一线业务操作的经验,这样就容易把教学与研究做成书房中的纸面文章,特别是为了评职称等考评,也不得不迎合海内外不同核心期刊的偏好去投稿,少有精力来了解具体的金融政策与市场实务。
因为个人工作经历的机缘,我在这几种不同的金融部门都工作过,因此对于金融政策决策、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运行之间的交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很深的体会。如果在金融教学中,通过运用互联网方法,能促进研究生在以上几个领域加强交流,就有可能弥补这种专业上的不足。
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曾经尝试过采用不同的互联网工具来支持金融教学,从飞信、MSN、QQ、BBS、新浪微博的微群,到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白癜风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