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乾隆的困扰没钱花又不好意思明说,靠贡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欢下江南,殊不知,比起南巡,晚年的乾隆更喜欢东巡,也就是巡视山东,为什么如此热爱呢?因为可以收贡品收到手抽筋。

乾隆皇帝早期可不是以这种贪财形象出现的,在即位之初,他以拒绝收贡品而闻名,还为此特意下达了诏书彰显决心。

在诏书里,乾隆说自己因为老爹雍正去世痛心不已,况且还得服丧三年,无心享乐,要求各地大臣在三年内停止进献各种贡品。

等守孝期满后,乾隆依然表示不收贡品,体现出对物质享受的拒绝态度,乾隆曾在一道谕旨里说明自己不收贡品的理由。他认为大臣们进贡不过是想借此与皇帝攀上交情,好满足自己的私欲。

瞧瞧,多明白的皇帝啊!

然而,是人都有贪心,只不过贪心的程度不一样,乾隆也是人,自然不能免俗,他从来就不是禁欲主义者,对物质享受情有独钟。身为天皇贵胄,他从小就被培养起了超级精细的欣赏口味。

虽然登基之后乾隆强忍了十来年,但一个人的天性是不可能被长期抑制的,步入中年之后,乾隆的皇帝事业顺风顺水,自信心直线增长,他认为自己已经对国家做出了无法衡量的巨大贡献,也应该享受一下了。

于是在乾隆十六年他借着首次南巡外加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下了道圣旨,内容大意是碰到这么大的庆典,许多臣子一再要求进献贡物,如果他一概拒绝,似乎不近人情。

嗅觉敏锐的大臣们马上发现了圣旨隐含的内容:皇帝想要礼品了。

于是全国的大小官员通通忙活起来,四处搜罗奇珍异宝。说实话,能在专制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臣,往往都是揣度上意的老手,成天就是琢磨皇帝的喜好,如果把这点心思放在工作上,他们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

也许有的小伙伴会疑惑,全天下都是皇帝的,他犯得着拉下脸来跟大臣们要东西吗?

这得简单介绍下清朝的财政制度。清代皇帝的私人财政和国库是完全分开的,国库由户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财政由内务府掌管。

皇帝的个人财富主要来源于:内务府管理的皇家庄园的收入;内务府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额外创造的收入,除此以外,皇帝想要改善下生活,就只能靠各地给皇帝的进贡了。

从一定程度上说,清代皇帝的生活质量与贡品息息相关,为了满足自己日益高涨的物质欲望,乾隆才厚着脸皮发了那样一道圣旨,可见皇帝也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

贪欲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随着贡品越收越多,乾隆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对贡品的索取几乎要达到失态的程度。

在乾隆四十一年,66岁的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山东。他的一生,对于山东有着特殊的兴趣,一共光临11次,有6次是南巡经过,5次是专门来访。

这一次东巡,声势十分浩大,沿途前来接驾的王公大臣超级多,不止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大员,就连附近的蒙古王公、盐政织造,甚至连湖广、四川、广东等地的封疆大吏也聚集于此。

这群人争先恐后来到这里,目的只有一个:给老皇帝送礼。

于是乾隆此次的山东之行,成为了大臣们的赛宝大会。那些运送贡品的车队,远远望去都透露着珠光宝气。

乾隆的爱好早就被那些精明的臣子们摸得一清二楚。钟表、字画和古玉,最讨乾隆喜欢。另外,扳指、鼻烟壶、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有一次,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献了一批贡品,其中有座镀金洋景表亭,也就是比较华丽的座钟,很得乾隆喜爱。

乾隆为此还发布了指示,大意是“这件东西挺好,以后照着这个样子多找几个,别管这东西有多贵,咱不差钱。”

从此,官员们疯了似的抢购这些西洋钟表,连带着八音盒的价格都跟着水涨船高。

然后乾隆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要么一个人蹲在玉库里摆弄那些大臣们上贡的玉器,要么和妃子们摆弄那些镶珍珠的玉如意,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是仅仅靠贡品,还不能保证乾隆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由于皇家庄园的规模有定制,内务府的经营水平又很差,皇帝的小金库里财富增长速度极慢明显不能满足皇帝的花费,他可是有一大家子人呢,今天赏赐个妃子,明天赏赐个阿哥的,钱是真不够用,把乾隆给愁坏了。

为了挣钱,乾隆也动过很多脑筋。他派内务府官员采买俄罗斯皮货,贩到内地转卖,想大赚一笔。但由于内务府官员无能,挣的比预期少多了,最后没办法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

乾隆还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以牟取暴利,但是收入依旧增长的很慢。

乾隆意识到,不是自己太无能,而是内务府那拨人太废物,他得找个理财高手,帮助自己利滚利滚利。

想睡觉来枕头,一个长相英俊的小伙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他就是人人熟知的和珅和大人。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人往往耻于谈钱,明明穷得叮当响,却还要摆出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模样。和珅却不然,完全信奉金钱至上和亲兄弟明算账。他是官二代出身,姥爷伍弥泰做过大学士,向他借两银子,他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亲舅舅跟他借钱,借了两,他按月给人家算利息,连本带利最后滚到两。

为了给皇帝创收,和珅开动了全部脑细胞,终于被他想出来个损招——议罪银,话说这也不是他的原创。议罪银早在汉代就很是盛行,意识是花钱赎罪,像我们熟知的飞将军李广,好几次贻误战机被判了死刑,都是花了大价钱买命的。

议罪银制度一出,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甚至还有自己给自己搜罗罪名主动缴纳的。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两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

在和珅的操作下,议罪银制度为晚年皇帝的钱包里注入了大量现金,乾隆的腰包终于鼓了起来。

不过乾隆的收受贡品和议罪银制度,为腐败滋生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自此,大清王朝虽然看起来还维持着盛世,但内部早已千疮百孔。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