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保罗mi

A.保罗·克鲁格曼被誉为“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他写的几本书我都看了,这本写于年,针对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而写的,回顾了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拉美、日本、美国、亚洲的数次危机,而在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后他又写了《现在终结萧条》;以下不是摘录,而是读后感;

B.克鲁格曼首先用了一个“婴儿看护合作社”的例子,介绍人类发展为何需要进行信用和货币创造,此后陆续介绍这种创造如何导致危机,又该如何解决;他反对熊彼特的“宿命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复苏必须是自然发生的才是健康的,人为干预只会把残余的失调留给下一次,萧条的效果无法彻底实现;

C.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完成工业化后资本开始过剩,资本对外输出到拉美国家导致膨胀和危机,80年代末,美国使用了“布雷迪交易”来解决危机,即把拉美各国的违约债券转换成美国财政部支持的可转债,以此恢复金融界对借债国的信心,这种债券以当时财政部长布雷迪来命名;

D.说白了,就是美国财政部兜底,把陷在坑里的美国金融界给救活了,当时花旗银行的股价曾经在年跌到1美元以下,成就了沙特王子的投资神话;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赢得了冷战,被财政部救活的美国资本,再次跟随美国向世界各地扩张,这次轮到生机勃勃的东南亚、俄罗斯、南美;

E.这一次,资本的扩张又引发了后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债务违约事件,最终这些国家,包括没有受到冲击的中国在内,决定不能再依赖外国借款了,它们开始拼命囤积美元储备,以避免再次发生危机,同时也避免在危机中被索罗斯之流的金融大鳄“割韭菜”;

F.美国的金融资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大潮和拉美债务违约后,引发了自身的储贷危机,但苏东的崩盘又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流入,担心地缘政治风险的欧洲和中东资本涌入美国,激发了90年代的科技创新热潮,也修补了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使得美国很快又再次成为了资本输出者;

G.但是,年科技泡沫破灭后,美国就不再有能力输出资本了,它需要再次修复资产负债表,于是美联储开始放任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后者用各种ABS/CDO/CDS等工具激发了地产泡沫,而美联储则利用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吸纳美元储备的倾向,“凭空”的大量创造出美元信用;

H.这一次,轮到美国承受信用泡沫的反噬了,但胜在有全球“印钞权”,并且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鼎力相助,两国不但没有抛售美债,反而大肆吸纳,使得美国得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信用泡沫破灭,通常会带来通缩风险,而解决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新的泡沫,用通胀去对抗通缩,把坏账变成“好账”;

I.日本和香港都经历过一次,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也是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动荡,表现在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漂亮50”泡沫的破灭,表现在香港就是:年恒生指数下跌75%,年再度下跌60%,大部分蓝筹股跌幅都超过了90%,无数香港散户倾家荡产;

J.其实在年至年这短短四年间,香港恒生指数最高上涨7倍,成交量狂飙16倍,香港市民疯狂抢购股票,那是野蛮生长的散户时代,类似于20年代的华尔街;但-74年股灾过后,港股的散户时代结束了,四大家族也是靠这段时间的上市募资和低价购地,逐渐成为地产巨头;

K.同期的日本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同样出现了泡沫并且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崩盘,银行业深陷其中,但好在70年代是一个全球高通胀的年代,高通胀支撑了资产价格,使得银行和投机商的坏账很快又变成了“好账”,于是日本香港都熬过来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L.但是,日本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没那么好运了,因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降服了通胀,美国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让老工业资产快速折旧,苏东崩盘推动了美元的长期强势,这些都带来了长达20年的低通胀时期,日本和香港都相继在信贷泡沫的狂欢中崩盘,日本“失落了二十年”;

M.日本的失落年代属于“衰退型增长”,经济依然是增长的,但增速始终无法赶上产能扩张的速度,于是闲置的机器和失业的工人反而增加了;这种偷偷潜入的通缩更具杀伤力,日本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看清楚,他们看到经济依然增长,觉得会慢慢好起来的,于是就不采取强力措施去应对了;

N.日本领导人和民众都觉得节衣缩食几年就行了,经济环境会自然好转,工资水平会慢慢回升,但问题就在这里,当人们在一段时期内默默的养成节衣缩食的习惯后,当企业家养成了还债而不投资的习惯后,当银行养成了收贷而不放贷的习惯后,一种极具破坏力的长期通缩预期就形成了;

O.日本掉进“流动性陷阱”,大家都觉得“等等就好了”,也就不积极面对和改变了;日本是“不想做”,欧洲则是“做不到”,欧元区实现了单一货币,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工人却不能像中美那样,快速从不景气地区迁移到繁荣地区,避免衰退带来的冲击,所以欧洲做不到“一刀切”的快速应变;

P.年,索罗斯狙击英镑,导致英国“脱欧”,当时全球都处于一个经济衰退的小周期,英国的经济特别不好,同期德国则由于统一,在东德有大量的资本开支机会,于是英国希望降息去恢复经济,德国希望加息来防范过热和通胀,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是强势货币,英镑是弱势货币;

Q.为了入欧,英国不惜代价的以高利率来维持虚高的英镑,于是遭遇了索罗斯的伏击;同样道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繁荣,年开启加息周期,日本则在楼市和股市泡沫破灭后经济不景气,但货币政策被美国牵引向上,结果陷入了“二次衰退”,“失落二十年”是从这一刻才确立的;

R.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投机阴谋,引发了大量投机资本的外逃,但事后证明有1/3是日资,当时的日本金融系统开始陷入不断收贷的恶性循环中了;当然,外逃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马来西亚人自己,包括马哈蒂尔恩宠的富有商人;

S.与东南亚相似,香港在金融风暴前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靠日本人的旅游购物团支撑,同时香港的金融资本也跟随日资向东南亚输出,突然之间这两个因素都消失了,于是就受到了袭击;当时香港的证券法规也有漏洞,操纵股价并不会像在美国那样受到追究,所以成为了猎物;

T.整个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形成,与美国和日本的信用扩张与收缩有极大关系,美国是因为自身繁荣而抽资,日本则因为衰退而抽资;俄罗斯在当时也获得了投资和投机资金的青睐,因为巨变后的俄罗斯拥有核武器和不稳定政局,人们认为,这种“组合”使它具备了“大而不能倒”的特性;

U.金融资本一致认为,当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带来政局不稳时,西方一定会去救它,这种“隐性担保”使得不合理的信用风险持续累积而最终爆发,并通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倒闭反噬美国资本市场,使得原本已经开始加息的格林斯潘,不得不反向降息了三次,吹大了科技泡沫;

V.年危急的源头是纽约的信托公司,年则是高杠杆的股市投机资本,年代危机来自于储贷公司,年则是对冲基金,年是资本证券化工具,这些东西往往是当时的金融监管死角,原本产生危机的源头被清除了,新的源头又产生了,这是监管与创新的竞赛;

X.把美国次贷危机归咎于房利美和房贷美是不对的,“两房”原本的经营范围并不大,只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储贷机构大量倒闭后,才顶上去蓬勃发展的,但这种繁荣过后就是财务丑闻缠身,一些贷款发放过于草率了,以致于在-06年的美国楼市繁荣期里,“两房”因受到严密审查而无所作为;

Y.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海啸,蔓延的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如果银行自己持有贷款,它完全可以跟业主商量延长还款周期、延迟甚至免除付息等,但银行把贷款卖给了分散的投资人,谈判成本太高以致于根本无法实施,银行不得不拍卖房产,这又进一步压低房价,导致危机的恶化;

Z.作为萧条经济学的掌门人,保罗·克鲁格曼总结道:经济学的经典名言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萧条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凯恩斯的萧条世界里,“免费午餐”是存在的,因为资源在萧条时期被闲置了,可以免费利用起来,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拿到这份“免费午餐”……

liverp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10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