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先生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学好英语总没有坏处。
比如像拉里·佩奇、马克·扎克伯格那样学计算机,或者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学商科,或者像比尔·盖茨那样计算机和商科两手抓?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看一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杭州,那个马云出生并成长的城市。
其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此前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外国人,开始有机会到这个封闭多年的国家旅游——其中一些人,就会选择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又风光宜人的杭州。
而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学习英语的马云,就会经常跑到西湖旁边,为那些外国游客充当免费导游,借此练习英语。反过来,他也从这些在当时如同外星人一样稀罕的外国人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国外,或者说有关未来的信息。尽管这种说法放在现在来说显得可笑,但在那个信息仍然稀缺,发展依旧滞后但人们的视野刚被打开的年代,西方世界就是未来。而那时的马云,已经踏进了未来的一角。
在马云接待过的外国游客当中,有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马云陪这个家庭玩了3天,相处得十分融洽,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经常书信来往。后来在年,在入读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之后的第一个暑假,马云在这个家庭的邀请之下,去澳大利亚玩了一个月。
不难想象,对于任何一个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走出国门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多年之后,马云在回忆起那段经历的时候说:“在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澳大利亚当时的生活水平要比中国高许多。”
大学毕业之后,马云去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英语老师,后来又担任外办主任。年,马云结识了学校里一名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外籍教师。这位外籍教师圣诞节探亲回来之后,告诉了马云有关互联网的一些东西。后来马云回忆说:“其实他对于网络也是一窍不通的。虽然我也听不懂,因为我也不是搞电脑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他讲得很激动,我听得也是很激动。”而那一年的4月份,中国才刚刚真正接入互联网。
年,马云跟随浙江省交通厅的一个谈判代表团前往美国西雅图,以随团翻译的身份。正是在这次差旅中,马云首次接触到了那个让他听得很激动的互联网,也接触到了那个日后将跟他发生无数纠葛的门户网站雅虎。这一次差旅之后,马云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回国后,马云马上创办了为中国公司制作网页的网站“中国网页”,其后又为中国外经贸部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年,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开头的问题可以换成:如果马云没有学英语,当英语老师,他是否还会创办出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生活的阿里巴巴,然后将它带到纽约上市,并借此成为中国首富?
我的答案是:也许不会。
我并不是说学英语和成为马云之间有充分的因果关系——毫无疑问,有更多学英语并当了英语老师的人,一辈子都在当英语老师,虽然这些人里面还出了一个俞敏洪。
我丝毫不怀疑马云的能力和取得成功的必然性。他聪明、活跃、执着、有胆识、有远见、有谋略……总结和分析他个人以及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和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对此再行赘述,也非我力所能及。
我也丝毫不怀疑即便没有学英语,没有上述那些境遇,马云一样能够取得成功,而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也一样会出现。但是很有可能,他不会是创办阿里巴巴的那个人;他一样能够取得成功,但有可能是像宗庆后那样立足于浙江的传统企业家,或者年营业额上亿的淘宝店主——这一样很成功,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马云。
我想说的是,他过往的一切,包括学英语和担任英语老师期间的境遇,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马云。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记着乔布斯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的“把点串连成线”(Connectingthedots):“你们不可能从现在的点看到未来,只有回首看时才能看清来龙去脉。因此,你要相信,这些点在你的未来终将连接起来。你们必须相信某种东西——你的胆识、命运、生命、业力,等等。这样做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而且还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就是这个意思,把点串连成线。任何经历都不应该被否定。(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