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3日-5月24日,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新常态新金融”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论坛上致辞表示,金融是当今经济运行的命脉,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关乎经济稳定的大局,要面向国家的战略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努力为中国与全球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年开始,金融人才,尤其是具备特殊技能、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端金融人才短缺,成为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桎梏。中国金融业发展史比较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中国高度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国也为了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大刀阔斧地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但金融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根据权威预计,中国目前高端金融人才缺口达到数十万,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业自身产生了变化,缺乏适应产业新特点的高端金融人才;第二是随着国内金融产业与世界的接轨,其对金融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第三是国内包括自贸区在内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在落实当中。
互联网金融大潮金融人才很稀缺
对高端金融人才的第一项需求来自于金融产业自身业态的革新。金融是一个随着物质文明发展程度而不断革新的领域,从历史上的金银贵金属时代到现在的货币时代,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的开放和交融的时代,不同时代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未来金融产业的主要趋势便是互联网化和虚拟化。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剧,由于该行业兼具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双重属性,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在互联网与金融实践方面均有涉猎的人才需求尤其旺盛。
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创新,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要有全面完备的金融知识与技能,还要在金融创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需要熟悉金融创新实践、金融制度完善和风险把控。比如P2P和这几年风头正劲的比特币,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对现有金融稳定产生了不小的挑战。
全球化加剧金融人才需要国际视野
如果说以往历史上的金融创新经验都来源于欧美金融体系的话,那么全球化加速则要求金融人才更为了解欧美金融体系与准则,更加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全球化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核心主题,尤其是近几年全球工业4.0的大背景又将这一主题不断放大。金融全球化既是国内金融产业的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国内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新经济要求,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急需转型,此前有专家称中国复合型全球化金融人才储备不足,而目前中国政府也正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自贸区等大项目上马金融人才求贤若渴
较之于前两天的战略型需求,自贸区等大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则迫在眉睫。
正所谓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目前国内正在建设包括上海自贸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在内的数十个重点项目,其中金融制度的创新是维持金融和企业活力的重要条件,这就急需一批能立即参与其中的高端金融人才。
与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创新体不同,上海自贸区等项目并不以税收、对GDP的贡献率来评价成功与否,而是以“制度创新”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其中就包括金融制度创新。专家称,这就需要金融人才熟悉欧美金融准则,能为企业在国际洽谈与合作中提供高级金融咨询服务。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就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过金融人才对自贸区的重要性。
培养高端人才顺应国家发展战略
无论从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下与国际金融产业的接轨、还是不断上马的重点经济项目,可以看出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些高端金融人才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具备完备的金融知识与技能、具备国际化的金融视野、可以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要对欧美金融体系和准则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和评估上要有充足的经验。
据悉,目前在此类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国家采取了多种引进的方式。
专家介绍,这些引进方式目前包括:
1、高端金融人才的直接引进;
2、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金融教育体系,和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实现高端金融教育的本土化;
3、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金融培训机制,促使目前国内金融从业者尽快适应与达到欧美标准。
据悉,在人才的直接引进上,除了此前一直持续的人才引进,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引进名左右人才。这就是俗称的“千人计划”,而金融领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人才战略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而金融人才的质与量更关乎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稳定。选择在金融领域深造,一定有机会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编自中国教育在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