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并卵那又怎样对于互联网投顾的再思

今天继续聊聊互联网+投顾的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之前已经聊过一次,当时我认为互联网+投顾的未来一定是机器人投顾(RobotAdvisor),必须依靠算法而不是人来服务普罗大众,而非现存的各种理财师平台。

如果没有看过我当时的旧文,可以直接回复“投顾”查看

不过,最近我先后碰到了4件不太相关的事情,这其中既有来自于知乎的专栏文章,也有和一些业内朋友直接的交流。当4件事儿合在一起的时候,觉得似乎互联网+投顾这个话题又有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拿出来略作分享。

Part1:然并卵≠卖不动。

第1件事来自于小米生态链总监孙鹏的知乎专栏。他在去年12月末写了一篇文章,名叫然并卵?买的好着呢!,聊的是他对于小米手环光感版一些想法。

小米手环不用多说,69元的超低价、超长的续航能力及够用的运动记录功能,使得这款产品成为小米生态链中第一款销量破千万的产品。最近,小米手环又上线了一个新版本,植入了光感组件,支持用户监测运动时的心率。按照孙鹏当时的判断,相较于69元的版本,其实99元的版本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个然并卵的产品,甚至一度差点被废掉。因为有持续运动习惯的用户本来就不多,但植入光感组件后,由于更为耗电,会使得手环的待机时间会从原来的30天左右下降到10天上下,这样大部分不怎么运动的人的体验反而会受影响。而且产品标价也从69元上浮至99元,上浮了近40%,反而有点得不偿失。但从现实的销售数据来看,反而是光感版的产品销的更好。

这不仅仅是小米手环才出现的现象。类似的,比如小米智能灯泡单色版和彩色版,尽管绝大部分人用彩色的场景非常少,但这并不妨碍彩色版卖的更好。进一步延展,其实不仅是小米系的产品,很多其他产品也是如此。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车的天窗。很多身边的朋友,包括我在内,买车时都更倾向于买一个带天窗的版本,仿佛这样感觉更高大上一些,尽管实际驾驶时真正记得开的人很少很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下次换车时,仍然会买一款带有天窗的版本。

孙鹏的专栏让我意识到,并不能从功能是否有效去推论客户是否会买单,然并卵并不一定代表不好卖。并不能从投顾无法帮客户赚钱的结果就推出理财师平台没有出路的结论。人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他们有着被沟通、被安慰、被尊重、被指导等其他的感性需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依然是存在价值的。

Part2:大部分10万到50万资产的客户现在面临的不是服务好坏的问题,而是完全没有服务的问题。

第2件事同样发生在去年12月,我有幸和爱投顾平台(金融界旗下子公司,模式类似新浪的理财师平台,但起源更早)的COO就于互联网+投顾这个话题私下交流了一次。当时具体的一些观点现在多多少少已经有些模糊,但她提的一个现象让我印象至今十分深刻:对于资产量在10万到50万之间的那波客户群,现在他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分辨各家服务优劣的问题,而是大部分都完全没有服务的问题。作为一名曾经券商零售业务的从业者,其实这个问题十分现实,也确实存在。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来,投顾的服务能力有限。一般来说,一个营业部投顾名下服务的客户大致在-人,要全部人都好好服务,显然不可能。

二来,客户二八分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对于很多营业部的传统投顾,其实只要把自己名下资产量最高的前10-20位客户服务好,那么他70-80%的业绩保障也就OK了。

所以,这就造成,对于那些资产量分布在10-50万的小散,券商传统的投顾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维护。如果券商总部或分公司的中台强大一些,这些人可能还会获得一些标准化的资讯推送,但更多的情况,他们除了交易通道,得不到券商任何的附加服务。但是,他们确实又有被服务、被教育的需求。

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可能并不需要一个特别革命性的产品,在短期内就可以站稳脚跟了。

Part3:天津股侠敛财被人微博撕逼

第3件事是关于天津股侠,可能看微博的人会比较熟悉,你只需知道他是一个股神,然后因为在微博上忽悠小散无脑买入,但在付费QQ群中告知会员尽快撤退被人曝光就行了。事件的缘由不想过多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微博上自己搜蜡笔小球。

但引起我注意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股侠创收的金额,按照爆料人的公布,按照会员收费元/月计算,2年左右的时间,股侠大致收到了万元。尽管这个数据出自撕逼文,可能有点水份,但就算打个对折之后,2年万,1年万的收入,无论如何也是属于一个亮瞎眼的收入了。

所以说,这件事让我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的判断,一是客户确实对投顾服务需求,愿意花钱买服务;二是就算最终投资可能不怎么赚钱,但这并不妨碍业务本身的发展。类似股侠这样的人,整个市场中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想评价这种行为本身的好坏,但确实客观上,他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对于业务来说,这也就够了。

Part4:机器人投顾尚未完全破题

第4件事是上周,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小范围的券业交流,主题是互联网金融,席间很多人都提到了机器人投顾这个概念,认为这一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大家进一步展开之后,我发现各人对于机器人投顾的理解不尽相同:

有认为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类似算法交易和量化选股的;有认为是类似于微软小爱机器人这样的智能问答类应用(知识库+F10页面展现)的;有认为是应该参照国外标准的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策略的;也有认为是基于客户账户的行为进行账户诊断及优化的。这里面每一个角度都拥有着非常大的领域与空间,但是似乎都还出于初创期,离真正在客户层面形成雪崩,还有一段距离。

各个角度自身也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与解决:比如量化策略对于跟随资金容量的限制;比如智能问答类的护城河不高,容易被其他公司快速模仿,且知识库维护成本较高;比如国外标准的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模型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内客户对此并没有特别强的需求;比如基于客户账户的优化推荐,前提是客户账户信息的聚合,但很少有客户有主动记录的习惯,而各大金融机构对于客户数据的限制又多过分享,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尽管我依然坚信3-5年之后,将迎来机器人投顾形态的春天。但在当下,似乎现在还是在冬季,机器人投顾领域的很多创新仍有待进一步打磨,等待着他自己真正的破壁人。

所以,当4件事逐步汇到一起之后,我对于理财师平台这种模式的之前判断有所改变。

尽管长期中,机器人投顾终将暴发,会对传统的投顾取而代之。但在3-5年之内,线上理财师这种模式对于资产量在10-50万的这部分客户来说,可能是最适合的一种过渡形态。

最后,稍微就券商在这方面的探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尽管我看好这种模式的短期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券商都有必要自己来复制一套理财师的平台。据我所知,广发、中山、东北等券商都已经上线了自有的线上投顾平台,还有不少券商正在开发中。

但很多事情成败的关键可能更多的在开发范畴之外:比如自建平台如何解决流量导入的问题(没有流量,投顾无动力费心维护,无人维护,客户粘性更差,恶性循环);投顾存量客户被其他营业部投顾服务时,内部利益如何切分的问题;投顾自主展业权增大之后,营业部老总对员工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问题;理财师模式的运作需要平台方持续不断的运营,造神推神,券商总部是否有相应的营销推广能力等等。

尽管投顾业务属于券商的传统业务,但线上理财师这种模式的玩法已经和原来线下的逻辑完全不同,面对这样一个如此未知的领域,一切依靠现有国有用工体制,全部从0开始,完全跟着有期权、有梦想、有流量、能造势的互联网公司屁股后面,不论最终效果如何,至少我觉得是不经济的。

新的时代,你永远无法通过走别人的路来达到别人的成功。更何况,你走的还比别人慢。

以上。

Kvin

赞赏

人赞赏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wzsy/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