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男女谈恋爱好难

北京酒渣鼻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工作还是爱情,为什么会变成‘选择题’?”

“29岁了,所有人都在催我结婚。”

“见过了许多人,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最想要什么。”

高考时凭借高分拿下大学里“前景最好”的金融专业,本科期间攒足了学分申到“梦校”研究生资格,毕业以后驰骋在工作强度高,却能尽情展示自我实力的金融职场,在投行工作的骆伊一路风驰电掣,甚至在周六晚上与朋友聚餐时,一只耳朵上还挂着用来听工作会议的耳机。

摘掉耳机,骆伊却不能免俗地面临着“怎么还没有男朋友”的问询,面临着被催婚的窘迫。而这不是一个光凭努力和脑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没有标准,它的答案更加开放。这与商业场上的博弈不同,骆伊觉得她更像在打一场“心理战”。

#骆伊觉得她更像在打一场“心理战”

1.

相亲中的“AB面”

在与许多人交流后,我们大致能够勾勒出“婚恋”领域中金融男女的“AB面”:

A面:他们高情商、高效率、愿意表达且拥抱新生事物,这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丰富人际关系的机会;

B面:忙碌,理性,甚至是带有强迫性的追求完美,也让某些机会变得转瞬即逝……

积极地认识了很多人之后,在券商工作的范迪至今没有遇到她心中的“那个人”。

“我之前的择偶偏好是不太愿意找金融行业的,可能是因为同业相斥,也可能是因为太熟悉这个领域了,很难遇到让我真正欣赏的人。一开始,我更青睐理工科出身的人,我喜欢在一个领域表现认真且有想法的人。”范迪说。

但是在接触下来后,她发现,与纯理工背景的男生交流起来并没有那么多共同话题。而在与一位同行相亲过程中,对方展示出的细心、体贴与高情商却更令她印象深刻,相似的工作圈子也让彼此更谈得来。

可是在聊到最近发生的一则行业逸闻时,范迪发现两人之间出现了矛盾点。“我告诉他我不喜欢工作中这种带有‘男性凝视’的偏见,但他觉得我是小题大做了。”在吃过一顿饭后,他们“默契地”没有再花费时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从一家体制内金融机构跳槽到互联网大厂之后,可可变得更加忙碌。“我现在用来找对象的时间都是碎片式的,虽然在线上认识后,线下转化率很高,但可能见一次面就没有下次了。”可可笑称。

在选择时,由于希望对方的专业能力、收入水平能与自己匹配,可可的选择范围几乎缩小到了金融与互联网这两个行业。

根据面向海归名校群体的相亲平台“陌上花开HIMMR”的统计数据,注册男女嘉宾中,从事金融行业的以34%高举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科技从业者,占了14%。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优渥的薪水、开放的环境,使他们很愿意拥抱新鲜的相亲方式,更不惧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更容易被应征者所青睐。

但这两个行业“时间密集”的属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个问题出现:双方往往都缺乏认真了解彼此的时间。

“有时候我刚刚认识一个男生,可是工作突然忙碌起来,等两三天之后再想跟对方联络,对方可能已经消失了。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可可说。

在上述相亲平台工作的Monica在组织线下活动时发现,由于金融业圈子很大,同一领域的人既有共同语言,又能交换出一些新的信息,相对来说相互认识的成本会低很多。甚至有人在相亲会上递名片,“就算今天相亲没有达成,但是认识到了行业内非常优质的青年,对有些嘉宾来说也算是不虚此行了。”这让Monica觉得非常有意思。

#这让Monica觉得非常有意思

2.

永恒的“社会时钟”?

当下,职场中的年轻人除了屈从早起的闹铃,遵守公司的时间表,他们的生命中好像都被放置了一个“社会时钟”。

年,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藤提出“社会时钟(socialclock)”概念。社会时钟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在社会的文化期望与认可的行为所决定,人们很容易将社会时钟内化到个体的生活决策之中,并与同龄人进行比较,已确认自己是否进入了“预期中的生命周期”。

入职券商前,范迪在一家金融基础设施公司工作。那时工作时间相对友好,范迪注意到,不少女同事顺利地拿到户口,紧接着生了孩子,有的跳槽去了新职场。生活、事业环环相扣,生孩子后再换工作遇到的“阻力”似乎也更小一些。“我就感觉别人的‘三年规划’做得非常好。而我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没有丝毫进展。”范迪感叹,那是她最焦虑的时期,几乎所有人给她安排的相亲,她都会“跟进”。

与此同时,家庭压力也是造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范迪毕业于名校,她的父母曾加入该校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wzsy/1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