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第辑刊发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署名文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相关政策和长期效果》,认为中国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成绩突出,二者关系认识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二者是正和博弈还是零和博弈;二是宏观调控或者政策调控的依据是不是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三是财务平衡的依据。
周小川表示,金融科技也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注重长期效果。
“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效果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福祉。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从长远来讲,会获得巨大的好处。在观察和分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上,要注意可持续性,要注重长期效果。”周小川表示。
以下为文章全文。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认识的国际比较
中国历来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调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应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很多人可能认为,其他国家也会存在类似的概念。其实不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怎么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不特别强调金融要和实体经济保持紧密关系。因此,有必要多维度进行一些国际比较,厘清一些初步的概念。
第一,从国别的维度看,各国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密切程度用“0—1”的区间衡量的话,中国强调金融要和实体经济保持紧密联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可视作偏近“1”这一侧。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基本不提这种联系,认为金融是金融,可以独立运行。很多发达国家都持有类似的看法,特别是美国的华尔街,金融业比较发达,所以更强调金融自身的特性。这种看法可以视作“0—1”区间中比较偏近0那一方。
第二,从时间的维度看,各方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