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时候,我是公司里唯一一个华人雇员。”
“开疆辟土”这个词,用来形容王允来做的事恰如其分。职业生涯的前十年,他把海外的投资产品介绍给国内投资者;十年后,他毅然回国,逆流而上,致力于让更多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的投资机遇。采访的过程中,他几度谈到他的梦想:提高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覆盖更多海外投资者。
王允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届传播学校友。年至年任美国ViningSparkInvestment
BankingGroup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年至年任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公司立项委员会、风控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年月至今任职于渤海汇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年成功发行三单类REITs产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数和总量在年排名类REITs板块全市场第一,个人获得深交所创新奖。并任全国金融青联委员。
01
美国:破茧成蝶的十年
成为一名跨文化交流使者,难的是对两国都有透彻的了解,并在实际运用中深入浅出。王允来如今能够站在行业的最前沿,靠的自然不是一日之功。
时光倒回十多年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对美国投资产品和投资市场远不如今日这般了解,而王允来也还是个硕士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上外的新闻学和美国孟菲斯大学的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王允来都并不很感兴趣;金融对于“数学很好”的他,却保持着持久的吸引力,研究生期间,王允来学的最认真的课程是国际经济,尽管这只是一门选修课。离开校园,王允来终于得以投入自己喜欢的金融行业,一展拳脚。
作为这家美国公司里唯一的一名华人雇员,王允来一开始干得并不开心。身份的歧视无处不在;他此前从未觉得语言构成自己与当地人交流的障碍,没想到却在客户各式各样的“奇葩”姓氏面前翻了船。“接完客户打来的电话,报上来的姓名转眼就忘了,连是谁打的电话都说不清楚。最后被逼无奈,只得请客户拼读出自己的姓名。”每天重复着枯燥的收发邮件、接听电话等秘书类工作,也让王允来一度怀疑自己前路何方。
命运的转折点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机缘巧合,他偶然通过一位朋友了解到国内投资市场的需求与潜力,看到了拓展中华地区业务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王允来选择了正确的目标客户。处于上升期的中国金融市场,给了他巨大的回报。在帮助公司极大拓展中华地区业务的同时,王允来亦逐渐在公司里站稳了脚跟,销售业绩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一开始我完全没有和金融有关的背景,但是老板给了我信任和支持。”完成从无名小辈到在业界小有名气的行业精英的蜕变,少不了他人的扶持。第一次回国见客户前,老板让正为囊中羞涩而苦恼的王允来不必考虑花费,“所有的开销由他负责”。虽说王允来最终成功拿下第一单客户,抵消了花费,“但如果我失败了,他是会替我付这个账单的。”
王允来用“疯狂”来形容那时候的工作时间。公司的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由于时差的关系,王允来每天晚上都“不知道几点能下班”。最疯狂的一次,他凌晨三点刚进家门,就接到了东京客户想购买债券的电话。王允来不愿拖到第二天早上,便原路折返回公司。等到所有手续办完,已是凌晨四点半,离七点半的上班时间也不远了,“只好在公司的沙发上凑合了一夜。”
02
中国:处女地的拓荒者
虽在美国的事业小有成就,但另一方面,王允来一直看好中国的市场,也想尝试国内的业务。恰逢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的投资产品对于海外投资者不再有从前那般的吸引力,而另一边,中国固定基金的市场蓬勃发展。外部机遇的推动加上深埋心中的母国情怀,让王允来萌生了回国发展的想法。
“身为中国人,总是希望能为自己国家做点事情。”年,王允来毅然回国,加入摩根华鑫。
不过,摩根没有能够长久地留住他。外企薪资优渥、工作轻松,却唯独缺乏创新求变、探索新领域的活力和勇气。四十岁,正值盛年,“还能做点事”。于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王允来带着十几位同事离开了摩根。
“做这一行,绝不只是和客户吃吃喝喝,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要吸引外商投资,首先还得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REITs在国外已日趋成熟,但在中国却还方兴未艾。资产证券化作为较为小众的一个门类,在近三四年间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像房地产这样的固定资产,没有评级的企业很难直接融资;而REITs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些资产“盘活”。
王允来注意到了国内的这一块“处女地”。年,王允来和团队发布了第一单类REITs——重庆大融城。“这是停滞多年后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单。”年,王允来和他的团队共发布了三单类REITs,包括首个长租公寓类REITs。这一“首创”再次为他斩获无数殊荣,还因此登上了华尔街日报等媒体。
王允来在深交所创新奖的颁奖现场
尽管如此,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普遍缺乏了解和信心,依旧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应该有15%~20%的海外投资者,而中国现在只有5%。”从帮助中国投资者发现美国的机遇,到提升中国投资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金融家王允来的抱负绝不止于逐利。“这一个反向的过程,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未来的目标。”
“想让海外投资者来华投资,需要有人去’教育’他们,去帮他们普及现状、分析利弊。”此话说起来轻巧,实际做起来,对从业者的要求却是非同一般——打通国内市场和国外投资者之间的壁垒,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现状,还要对海外投资者的喜好、习惯等了如指掌。美国十年的扎根无疑为王允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国内市场,他亦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了然于心。
03
桥梁:金融家的江湖之道
同各个国家的客户打交道多年,王允来颇有心得。和对方从NBA聊到华尔街,从生活琐事聊到国家政策,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能让自己面对不同客户应付自如,还能在无形之中增进对方的好感。做金融不能只看专业相关的书,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有所涉猎——功利性对于读书来说同样不可取。
良好的沟通技巧,或许正是争取客户的关键所在。相互之间的信任,构成了商业往来的基石。“这么多年来,接触了这么多客户,我没有坑过一个人。”哪怕是在人人自危的次贷危机期间,面对乘人之危、大捞一笔的诱惑,王允来依然没有跨出这一步。得益于此,他与多年前的客户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哪怕双方已没有生意上的往来。“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让对方放心地把资产托付给你。”
入行十余载,王允来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毫无金融专业背景的“小白”;但梦想未竟,对于未来,他有着自己无比清晰而坚定的方向。相比起一周只需要在公司出现两天、每次出门都能坐头等舱的闲适生活,王允来显然更享受繁弦急管却又充实的现状。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去年王允来在飞机上一共待了三百四十多个小时,“是东航和国航的白金会员”。曾经为了见一个客户,他在一天之内辗转了五个城市;但是他说,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时,“很开心。”
吸引海外投资者,提升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未来道阻且长;而属于王允来的故事,远未停止。
采访
新传学院严贝娜黄梓怡刘曼芳
撰稿
黄梓怡
编辑
黄梓怡
审稿
新传学院严贝娜王琛
黄梓怡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