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已经进门六天了!“驱傩”的日子已经来到了,这关系到人们的心理感觉,来年驱除疫情的寄望。因此,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不仅能传承中国的“驱傩”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人们增强抗疫信心十分重要。俗语“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傩”(nuo),什么是“傩”?“驱傩”又是什么意思?“傩”是形声字。人字旁是形,“难”是声与形兼而有之。本意是举止行动要有节制。引申义古代指的是迎神舞会,这神就是“傩神”,他是能控制一切难的神。傩,是难,“驱傩”就是驱逐困难。这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迎神仪式。以跳舞,跳驱瘟避疫、祭神逐鬼的舞,以表达百姓敬神辟邪,渴盼安庆的心情。这也是历史上所称谓的跳傩、傩舞、傩戏等形式举行“驱傩”的来历。“驱傩”最早记载来源于《轩辕本纪》。文中说:“为民除害,因制驱傩之神”。也就是说,“驱傩”之说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甲骨文中也有记载。可见,“傩”字和“驱傩”词组出现的历史很悠久了。“驱傩”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文化,意义还是很重要的。“驱傩”是我们的祖先所创作的一种巫术。这一词组是在说,人这一生难免会遇到些困难,灾难和危难,例如生活中的困难,洪水泛滥、天塌地陷等自然灾害和其它的意想不到的灾难和危难等。如何驱除这些难题?古人发明了巫术,以控制任何邪气的泛滥,给人类生活以安宁。“驱傩”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势下产生的巫术。它区别于宗教的祈祷,而是通过“驱傩”巫术,以驱赶和控制“难”的邪气的蔓延,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邪、“驱傩”的仪式,先是由官方组织实施,后来,在民间也流行了起来。如何“驱傩”呢?“驱傩”活动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那时还不叫“驱傩”,而称其为“逐疫”,是官方组织的活动。道具华丽,场面浩大,人员众多。这么庞大的排场,民间普通百姓是没能力举办的。据记载,那时举行“驱傩”活动,先请驱邪的神,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方相,再从朝廷中服役的太监即中黄门子弟中长相漂亮地挑选一百二十人,年龄在十岁至十二岁之间,然后在中黄门和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率领下,打鼓敲锣,驱赶着疫鬼。“驱傩”活动形式,随着官方到民间历史演变,逐渐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年终或者是立春时节的一个迎神驱鬼的赛会活动了。这些活动大多数是在腊月举行。击鼓吹笛子,装扮成瘦鬼,满脸滩涂着五颜六色,举剑扬鞭,上蹿下跳,引得众人欢声雀跃。后来,又分为大傩仪,小傩仪。宫中大傩仪,在民间是小傩仪。意在腊岁前一日,迎神驱邪,以驱除疫情,来年普天下劳动人民能生活平安无事。“驱傩”仪式时节就是在腊月。具体指的是腊月初七这一天。准备的贡品和其它用品有:送节礼、年馎饦、试年庚、消夜果、小儿卖痴呆、打灰堆、籸盆和焚苍术等。化妆可以根据“傩神”的样子,设计不同的脸谱,选择日子,举行“驱傩”仪式。不过,在当前全国各地疫情吃紧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自己在家自扮自演吧。总而言之,“腊月不驱傩,来年灾难多”俗语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总结。进了腊月门,要进行“驱傩”仪式,范围无论大小,否则,来年灾难会增多,对人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不平静。只要我们有“驱傩”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在“傩神”前,象征性地摆上贡品,许个愿,保佑来年阻止疫情扩张,取得抗疫更大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dt/1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