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老一辈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快到来了,作为一个以祭扫为习俗的传统节日,从上古时期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每当这个节日到来之际,人们的心情就会特别沉重。

因为这一天人们会倍加思念逝去的亲人。“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道出了清明时节人们沉重的心情。

据古籍记载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当清明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农民就要开始准备耕地、播种了。

此时气温转暖、雨水充沛,《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农村清明上坟,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数字之外含有深意。

第一、清明节的文化习俗

宋代文人在诗歌《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清明踏青、游春习俗,而且也表达出了清明时节,气候宜人、草长莺飞的节气特色。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除了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之外,“祭扫”才是这个节日的主题,过去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之日。

这一天古代帝王会率领百官,前往郊外或供奉祖先的大殿祭拜,既有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意义,也是对故去先王的悼念和祭祀。民间老百姓也非常重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携带准备好的祭品,前往祠堂或坟地祭拜祖先。

由于南方地区家族观念比较强,所以很多村落都有宗族祠堂,清明节时族人会齐聚祠堂祭拜祖先。而北方人则会去埋葬祖先的坟地祭祀,以表达无限的哀思。

第二、清明节“墓祭”习俗

绝大多数地区都以“墓祭”为主,就是去祖先的墓地扫墓。按照传统习俗的规定,清明节扫墓要在上午进行。

扫墓的时候除了要清除坟头杂草之外,还要修复受损的坟墓,并且为先人的坟头填新土,简而言之就是用往旧坟上填几锹土,以示后人对祖先的敬意。

并且填新土之后还要在坟头压上几张纸钱,寓意死者的后人给他上坟来了。然后,摆上祭品、点上蜡烛,并在坟前烧纸钱,临走之前还要放一挂鞭炮,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最后叩头行礼拜祭。

这种习俗既表达了祭祀者,对逝去先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那么谁知道农村清明上坟,为啥要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呢?

第三、清明节上坟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习俗多种多样,并且也有很多必须要遵守的讲究。很多人或许都认为,只有清明节才祭祀祖先。

其实按照古代的传统习俗来看,给祖先上坟最好依照“前三后四”,即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

按照“前三后四”的祭祀时间来看,清明节这一天就成为了空档期,为啥清明节当天不去上坟呢?原因就在于很多地方都有“清明不上坟”的讲究。

因为人们都认为清明节当日,阴间“鬼门大开”众鬼纷纷出来享受祭品,很容易导致道路拥堵,进而影响逝去的亲人享受后人的祭祀。而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说法肯定具有迷信色彩,只不过是一种清明祭祀习俗而已。

1、和寒食节有关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习俗和“寒食节”有关,话说当年晋文公重耳因国家叛乱,不得不携带大臣外出流亡,饥一顿饱一顿或没有饭吃是常有的事情。

他手下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臣,为了能让重耳填饱肚子,不惜割肉烤熟为他充饥。但重耳归国登上王位之后,为了奖励曾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纷纷为他们加官进爵,但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心灰意冷的介子推背母上绵山隐居,后来重耳幡然悔悟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但此时的介子推却不肯出山,情急之下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想要逼迫介子推出山,无奈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不已并下令,介子推死难日不能生火做饭。过去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寒食节,也曾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只不过后来与清明节合并了。

有一些地方认为前三年的新坟,按照习俗需要在清明节前三天上坟烧纸;而已经过了三年的老坟,则应该在清明节后四天烧纸。这只是一种习俗而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

2、“左五右六”

“左五右六”指的是给坟墓填土的时间,按照北方地区的习俗,如果发现先人的坟墓破损,或者说只是单纯地给坟墓培土,需要在春分过后的第五天或者第六天;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烧纸钱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五点或六点,此时太阳尚未完全升起,逝者可以来“收钱”并享受祭品。

结语

根据古人的“事死者如生者”的思想,他们认为即使人死后也会去极乐世界,并且享用后人祭祀的贡品。

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有迷信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实,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dt/12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