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又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柿子口感清甜、香气袭人,有着“柿柿如意”的象征意义,寓意着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上个世纪的时候,这种水果凭借着一己之力养活了我国上亿人,它也有着“铁杆庄稼”、“长寿之果”等美誉,一棵柿子树的寿命可长达百年。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现在成片的柿子熟透后掉落地上,却无人问津,和当年被捧在手心上的命运截然不同了。那么,数十年前,柿子是怎样养活那么多人的呢?为何如今却遭到人们的抛弃?今天的早班机,我们带您一同探寻柿子的命运转折。
风靡一时的神奇水果柿子在我国的栽种和培育的历史已超过年,目前我国的柿子的种植面积超过了万亩。最早的时候,它只出现于皇家贡品的食谱里,普通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享用的。后来,随着种植柿子技术的普及,普通人也开始逐渐有了品尝柿子的机会。
柿子喜阴,对气候和水土的条件没有很高的要求,容易栽种和成活,因此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大规模的栽种面积。几十年前,在人们的餐桌上几乎是随处可见的食物,甚至和主食的地位可以相提并论。
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人们把柿子视为救命的粮草。在那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柿子拯救了无数个家庭的生命,因此人们对柿子的态度十分尊敬。此外,每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把柿子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这是因为柿子红彤彤的外表像极了一个个小灯笼,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但是,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人的眼里,柿子仅仅是最普通的水果。而且柿子口感甜腻,难以剥皮,甚至吃下去后身体会感到不舒服,不如车厘子、牛油果等作为礼品送出去有面子,大家对柿子的好感度也在不断下降。
被抛弃的命运那么,为什么柿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柿子跌落神坛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之前,在那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年代,人们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基本上是有的吃就不会挑剔的状态。看见随处可见的柿子果树,人们当然会把它视为充饥的宝贝,这也是它被誉为“铁杆庄稼”的原因之一。
而柿子逐渐被冷落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选择的水果种类变多了,人们的饮食观念从吃饱到吃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比如苹果、橘子,它们容易购买和食用,大家也懒得剥柿子皮,柿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排到了后边。
此外,随着种植和保鲜技术不断发展,水果种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经常吃到反季水果,冬天里也不必仅限于几种特定的水果。
从柿子本身的特性来看,如果不经过人工脱涩处理,大多数柿子口感生涩,难以下咽。既然人们有了好的经济条件选择更加可口的食物,就对柿子嗤之以鼻了。柿子最大的特点是含糖量较高。据统计,一个成熟的柿子每一百克的重量里含糖量高达12克,一些减脂人士看见这样的“热量炸弹”,只好敬而远之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柿子不易保存和运输。一些品种的柿子在成熟后很快就会变软,从成熟到采摘再到运到市场,少说也要3天左右的时间。
柿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挤压,腐烂在路上,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让农户们不愿意做这个亏本买卖。与其花大力气运出去在路途中就坏掉,不如就让自家“吃独食”,而吃不完的柿子就让它们在树林里“自生自灭”吧。
因为柿子成品的运输成本较高,人们往往将它做成柿饼这样的小零食,这样就能够运输较长距离而不易变质了。
而愿意继续做柿子果生意的人,往往会往柿子里打催熟剂或者保鲜剂,致使柿子的口感会受到影响,这些药物还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揭开谣言的面纱除了柿子本身易腐烂变质,和水果替代品增加这两个原因外,市场上存在一些“流言蜚语”,让柿子逐渐“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