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急匆匆行走的时候,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的人,愿他们能在远方一切安好。
一说到扫墓,就联想起清明节祭祖。当每年清明节到来的时候,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成就有多大,都停下手头的工作,风驰电掣般地回到故乡,到先祖的坟墓旁: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给先祖上坟。
扫一扫坟墓周围的杂草,清一清墓碑上的土尘,然后和先祖说说话,再表一表苦恼的衷肠。所以给先祖上坟即是孝道,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我的释放。
所以对于祭祖和扫墓,除了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安康外,还是一种传统的祭祀文化。就拿我们山东这边来说吧,其实上坟并不只是送花,而是有很多讲究的。
比如上坟的时候不带孕妇、不带未满12岁的小孩,不带70岁以上的老人、不带刚刚大病初愈的病人。虽然这只是老祖宗的忌讳,但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肯听肯做也是一种孝道的。
所以在我们华夏,对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视的,并留下了很多关于上坟的俗语,比如说“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等,然而女婿不上坟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也不存在什么说法。
但是今天我要讲的却是这样一句俗语:“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讲究呢?
“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意思?
顾名思义,从字面的意思来说,这句话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扫墓的时候,是不要超过三代,作为孙子辈的,最多能祭祀的只能到爷爷辈,如果是爷爷辈以上的,是不在你祭祀的范畴之内了。
而上坟不过未时的意思是,上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但是最好不能超过“未时”,否则是不尊重先祖的,甚至还有别的说法……,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为什么上坟不超过三代?
在我们山东这边,过年“请家堂”的时候,会细心地发现,在正中牌位的是高祖讳XXX、曾祖讳XXX,然后依次是祖讳XXX等……,
所以来说,请家堂的最远上辈也是莫过于高祖的,其余太祖等等,自然就很遥远了,而太祖、烈祖、天祖等,只能在本姓祠堂里找寻了。
而上坟的时候,相比“请家堂”则更加的简单,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去上坟的时候,也不过是给爷爷上坟,至于爷爷的父亲,甚至爷爷的爷爷,我自然没有见到他们的坟墓了。这也许是我们一家是外地搬来的缘故吧!
那么为什么上坟不过三代呢?
①亲情因素有关。
比如在我小时候,也只是见过爷爷,至于曾祖爷爷,我自然是没能见到的,所以印象又不深。当然曾祖爷爷下面,还有更多的分支,我爷爷、我二爷爷、我三爷爷等等。
而人的内心里面,更重视的往往是辈分离得更近的祖先,所以对一些辈分较高的祖先们,虽然也是祭祀,但是却觉得像是例行公事一般。
②老人的说法
在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代管三代”,然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认为的“风水”。这和一个家族一样,作为爷爷、作为父母的,对于自己的儿孙,也是有偏向的。
比如康熙皇帝,他最疼爱的就是乾隆了,否则也不会把皇帝位置传给四阿哥雍正,而不是十四阿哥。当然康熙其余的儿孙们,相对于雍正一脉来说,则不那么有好的运气了。
所以一些老人认为,“一代管三代”和康熙皇帝传位孙子乾隆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上坟不过未时?
什么是“未时”?
老祖宗创造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又对应着十二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而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2个小时,因此老祖宗口中“未时”,按照现在的时间就是下午1点~点之间。也就是说,我们在给先祖上坟的时候,最晚不要超过下午点。
那么到底有啥说法呢?
首先,老祖宗认为这好比吃饭一样,早上吃饭称为“天食”,中午吃饭称为“人食”,而晚上吃饭称为“鬼食”。这和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医生讲究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好也是一个道理的。
所以,给先祖们上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中午、上午上坟,自然也是能赶在一个好的时间上,对于先祖们也是尊重的表现。
其次,老祖宗还迷信的认为,上午和中午是阳气最重的时候,但是到了下午,甚至晚上,则是阴气渐重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里,如果给先祖们上坟,一些东西也是会“抢钱”,是不利于先祖的。
因此来说,不管是老祖宗的何种说法,首先是尊重先祖是第一位的,所以上坟也要赶在好的时候才行。
写在最后:
通过上述俗语来说,祭奠祖先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尊敬先祖的表现,而老祖宗留下来的俗语,也是教导我们要“百善孝为先”,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让下一代们懂得感恩,并更好的成长,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