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解版唐李隆基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

“百善孝为先”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孝经》是一本专述孝道的伦理类经典著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东汉时被立于学官,从帝王到百姓,人人必读。如果您还不知什么是孝?怎么做才是孝?一定要认真学学此经!这是至圣先师圣人孔子,对我们所有神州大地、华夏儿女的谆谆教诲,这也是成为圣贤的教诲!

至圣先师圣人孔子

《孝经》注解----唐?李隆基

李隆基《孝经·序》原文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李隆基《孝经·序》译文

我知道在其上古的民俗风气淳朴而行事简略,虽因心之不言而行已经萌发,然而天生尊重之道德规范犹其简要,涉及到仁义也就有了,亲近父母之名声更加显著。故之圣人知道不言而行之身教可以教育其人,因此由于严格用以教育尊重之道德规范,因此事亲以教育仁爱。于是以先后之序改变诚心尽力之道而显著,立身扬名之道义明显。孔子曾说:“我的志向在《春秋》,我的行为在《孝经》。”是因为知其不言而行者,这不是道德之根本吗?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身为诸侯,身份显赫而不骄横,地位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节位行事,谨守法度,有再丰裕的财富也不会浪费。位高却没有被倾覆的危险,因而能够长久保守尊贵地位;财富丰盈而不挥霍浪费,因而能长久富裕。有了显贵的地位和充裕的财富做后盾,才能长久地保住国家,让国内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经》中讲:“小心翼翼,好比站在深潭边缘,又如踩在薄冰上面,时刻小心,处处在意。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蓋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作为公卿、士大夫,不符合先王礼制的服饰,不能穿戴;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能说;不符合先王德行标准的行为,不能做;因此,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不做;说话无须选择,做事无须选择。所说的话即使传遍天下,也没有过失;所做的事即使传遍天下,也不招致怨恨。能做到以上三条,才能守住自己的家业。这就是卿、士大夫的孝道。《诗经》中讲:“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都不能有丝毫的松解,尽心尽力侍奉天子。”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待奉父亲一样的爱心去待奉母亲,其爱心相同;用待奉父亲一样的恭敬之心侍奉君王,恭敬之心相同。所以母亲得到的是爱心,君王得到的是恭敬之心,而父亲则二者都有。所以说用恭敬之心侍奉君王则为忠诚,用敬爱之情对待长者则为顺从。用忠诚和顺从之心来对待上层官僚,就能保住官位,守持家业,祭祀自己的祖先。这就是文士的孝道。《诗经》中讲:“要日夜不停地做事,不要使生养你的父母受到侮辱。”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区分土地的种植特点进行耕种,谨慎做事,节俭度日,以此来赡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说,上至天子,下至臣民百姓,孝从始至终,无处不在,如若有人担心自己没有涉及到孝。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参说:“孝是如此博大高深啊!”孔子说:“孝,就如天上永恒的规律、世间不变的真理,人们必须遵循。天地之间的规律和真理,是人们根本的行为准则。效法天理,顺应民意之自然趋势,使天下民众归顺、信服。因此,教化无须严肃便能达到成效,政治不需要严历便能实现太平。先古帝王见教化能够感化民众,便率先施行博爱的德行,民众就没有遗弃其父母的了;然后又向他们讲述道德和礼仪,人们就会自然地去遵守实行。帝王率先讲究恭敬礼让的德行,则民众间就没有了争斗;再加上礼仪和音乐的感化引导,民众就相处和睦了;再告知人民善恶的标准,人民就会知道什么是禁止的东西,自然就不去违反了。《诗经》中讲:“声名显赫的尹太师,民众都在瞻仰、效仿你啊!’”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治理天下,对诸侯国的臣子都不会怠慢,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样的臣子呢?所以能得到各个诸侯国臣民的满意,共同奉祀先王。治理国家的诸侯,对鳏夫和寡妇都不会冒犯侮辱,更何况是对一般的土官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满意,使他们来奉祀自己的先君。治理一个家庭的人,对臣仆奴婢都不失礼节,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全家人的满意,使他们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这样,在生之时亲近安顺他们,亡故了又祭奠他们的灵魂。所以天下太平而祥和,没有灾害,没有祸乱。因此圣明的帝王以孝治天下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诗经》中讲:一国天子要知晓用德行治理天下,那么四周的诸侯国就会信服而归顺于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曾参说:“我冒昧地问一句,在圣人的德行中就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东西吗?”

孔子回答说:“天地万物,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行孝,没有比尽心竭力侍奉父亲更为重要的,孝敬父亲没有比将父亲与天一同祭拜更为重大的了,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以前,周公在边郊祭天时就将周始祖后稷一同祭拜,在庙堂进行宗族祭祀时又将其父周文王与先祖一同祭拜。因此,当时的人们都效仿周公,按自己的身份地位来进行祭祀。所以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从小就开始养成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恭敬孝顺之情就更加真切、浓烈。圣人就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来教化人们如何去尊敬他人,又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人之心教化人们如何去爱人。圣人的这种教导,无须十分严肃的推行方式就达到了效果,圣人施政不用严厉的手段就实现了太平盛世,这就是原因的根本所在。父子之间父爱子、子敬父的这种关系,是天生成的,君臣之间也同样遵循这种道理。父母生养儿女,一代传一代,人类得以繁行,没有比这更为重大的了。君王亲善爱护他的臣民,用德行感化天下,使民众和睦,社会安定,没有什么情感比这更为厚重的了。”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所以说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做法,叫违背了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别人的做法,叫做违背了礼节。不顺应、尊崇这种道德而逆向行事,人们就没有了效仿的标准。不行善事,而专门做违背道德礼节的事,即使一时得志,君子也会轻视他,看不起他。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君子的行为却不是这样,他们想说的话都可以让人称道,想做的事都可以让人高兴,他们的道德品质让人们尊重,做的事情能成为人们效法的标准。其装束举止都具有示范作用,一进一退、举手投足都讲究尺度和礼数,成为人们效法的模范。老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进而学习模仿他。因此他从事的德教能够得以实施,提出的政令也能顺利推行。《诗经》中讲:“温和善良的君子,他们的威严和礼节是不会有差错的。’”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侍奉他们的父母,在家要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恭敬,供养父母饮食时,要怀着快乐愉悦的心情,父母生病了要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去悉心照料,给父母办丧事要竭尽哀痛之情,祭祀父母要极力肃穆、恭敬,这五点都能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孝敬父母还应该做到,身居高位也不表现出傲慢无礼,身份低下也不会胡作非为,在同类人中也不要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横就会败亡,以下犯上就会受到刑罚的制裁,在生活中与人争斗就会招致伤残。这三种习性不戒除,即使每天用猪、牛、羊来供养父母,也仍然算不上孝敬。”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刑所包含的条例有三千条,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为严重的。要挟、胁迫君王的人就是目无君主,诽谤圣人的人心中无法理,不尊重孝敬父母的人是心中无父母。社会动乱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啊。”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说:“教导人们恭敬爱人,没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了。教导人们礼貌和顺,没有比推崇悌道更好的了。改变旧的风气习俗,没有比音乐的感化作用更好的了。对上安顺君王,对下顺服民众,没有比推行礼制更好的了。所谓礼,就是敬。尊敬父亲,子女就高兴;敬重兄长,做弟弟的高兴;敬重国君,则为人臣子的高兴;对一人尊敬而千万人高兴。因此,敬重的虽然是少数人,而高兴的人却很多很多。这就是孝道的重要道理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教导人们,并非每天挨家挨户走访进行当面教导。君子教人孝敬父母,是要让天下为人父母的人都受到孝敬。教人尊重兄长,是要让天下做兄长的人都得到尊重。教人如何做臣子,就是要使天下的国君都受到臣子的敬重。《诗经》中讲:平易和蔼的君子,就好比百姓的父母。’如不是君子有至高无上的品德,还有什么能让百姓顺从、敬重到如此地步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之情,转移到侍奉国君上,必定能忠于国君;君子对兄长的恭敬顺从,也能转移到比自己辈高、位重或年长的人身上;居家过日子,能把家中事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么也能在为官上作出好的成绩。所以说,把一些细小的家庭内部事务料理得很成功的人,必定会有所作为,扬名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我都听您教诲过了。请问,做子女的只要是听顺于父亲,这就能算得上孝吗?”孔子答道:“你这什么话,你这是什么话呀!”“过去,天子有七位规劝他行为的大臣,即使天子昏庸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规劝他行为的臣子,即使他不守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大夫有三位规劝他行为的辅臣,即使他不守正道,也不会失去家业;一般的官员,要有规劝自己言行的友人,也就不会失去好的名声;父亲要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就不会有不义之举。因此,当父亲的行为有不易之处时,做儿子的不可不向父亲进行规劝;当君王行不义之举时,做臣子的不可不直言上谏君王。所以说,当发现行为有不义之处,就应当直言规劝。一味地听从于父亲,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孝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君王对父亲孝顺至致,天神通晓;侍奉母亲孝敬之极,地神明察;待人长幼有序,处事各有分寸,各种事物关系也就自然顺畅了。天地神明都能感应到君王诚挚之心,自然就会显现神灵。因此,即使贵为天子,也必定有他该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也必定有在它之先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在宗庙恭敬地举行祭祀,表示他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唯恐因自己的过失让先人蒙受耻辱。在宗庙举行恭敬的祭祀仪式。祖先都会显灵享用。奉行孝悌到了极致,就能通于神明,如阳光般普照四海,无所不及。《诗经》中讲:从西向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对你诚心佩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为官时尽心尽忠,退官还家就思考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发扬君王美好的一面,匡救君王之不足,所以君臣之间能亲近和睦。《诗经》中讲:“心中充满了对您的敬爱,只是久久没有向您表达出来,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什么时候曾把您忘怀?”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yuè)不乐(lè),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孔子说:“孝子给父母办丧事,哭得声绝气节,顾不上讲究容颜上的礼节,说话也不像平时一样注重文采词章,衣着华美的服饰会觉得不妥,听到优美的音乐也不觉得开心,吃再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可口,这些都是因为伤逝亲人而内心悲切所致。服丧三天就要进食吃东西,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为失去亲人过度悲哀而伤了身体。不要因为亲人的亡故而伤害了活人的身体,这是圣人遗留下来的法令。为死者守丧不能超越三年,这是告知人们守丧是有期限的。”“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fǔ)、簋(guǐ)而哀戚之;擗(pǐ)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为丧者准备棺材、衣服、被子;并设立灵堂,摆上贡品进行哀思;捶胸顿足的哭泣哀送亲人出殡;卜卦选择一块好的坟地,妥善地安葬好亲人;并修建宗庙,来供奉亲人的魂灵;每年按春秋时令,来祭祀思慕亲人。父母在时,用敬爱之心来侍奉他们;父母亡故,悲痛地为他们办理丧事。在生做到了孝敬的本分,亡故了也做到了应尽的孝道。孝子对父母的孝顺这才算真正完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gpsy/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