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忌三事,福荫后辈人,3事具体指啥

导语:清明节将至,老人说“上坟忌三事,福荫后辈人”,3事具体指啥?有啥讲究?清明节还应吃些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间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就要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最崇尚的便是“孝道”,而清明节祭祀便是对孝道最好的体现,人们往往会选择这一天给家里去世的先人扫墓、祭拜、添坟,用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情怀,因此清明扫墓、祭拜已成一种习俗,不仅是为了祭祀先祖,更是为了后人祈福。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头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气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此可见清明节由来已久,而清明节上坟也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很多人都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而且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可见对清明节的重视,但是清明节可不仅就这一天,农村老人一般趁着清明节前半个月左右,只要天气好有时间就会去上坟。清明节祭祖是件严肃而认真的事情,做好这件事不但表达对祖辈的尊重,而且还可以福荫后辈人,因此农村老人常说“上坟忌三事,福荫后辈人”,这“3事”指的是啥?究竟有无道理?清明节除了上坟还有啥传统?“吃清明”又有啥意思?一忌空心水果,祭祀祖辈一般都会准备水果,其实祭祀的水果也是有讲究的,一个是不能摆空心水果,因为百足讲究的是诚心诚意,而空心则代表着心不诚,不会得到祖辈的庇佑而没有好的运气,祭祀的水果不但要实心而且要多籽,比如甜瓜、哈密瓜、葡萄等,这样就会保佑后代多子多孙,繁荣昌盛。二忌偷食贡品,很多人买完贡品后会不自觉地尝一尝,这是一大忌讳,贡品是不可以先吃的,因为老辈讲究人死为大,贡品那是要等到祖辈先吃,这是一种尊重,一般情况下贡品是不拿回来的,但是有些地方习俗比较特殊,有分食贡品的习俗,祭祀后贡品可以吃,祖辈会庇佑你一年内都平平安安,财源广进。三忌鲜艳服饰,上坟祭祖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因此在穿着上也要有所讲究,一定要选择暗色调衣服,黑白灰则是最好的选择么人大红大紫等艳丽服装则是大忌,显得对祖辈不是那么的尊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传统美食,因此清明节也会“吃清明”,在口舌尝鲜的同时,人们感恩春天的馈赠,亦从心心念念的清明时令美食中,怀想故乡和先人。一吃青团,它又叫清明饼、艾叶粑粑、艾草糕。青团主要是由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包入豆沙或莲蓉等馅料,轻轻咬一口,甜滋滋的,一点也不腻,嘴里飘着清淡悠长的青草气息。主要是清明节前后南方的艾草最为鲜嫩,它具有温经驱寒,止血调经等功效,女性朋友可以多吃一点,对身体比较好。二吃清明蛋,据《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也就是说清明节要禁火的,而煮鸡蛋是度过禁火期最好的食品,因此清明有吃清明蛋的习俗。很多地方清明节前用艾草、红糖、大枣煮鸡蛋,这样煮出的鸡蛋色泽红亮、香味十足,最主要的是艾草有驱寒的作用,女性朋友吃了艾草煮的鸡蛋,可以赶走身上的寒气,不会痛经,因此民间清明吃鸡蛋,寓意一整年都有好身体。三喝清明粥,民谣云:“管哪么搓,管哪么捣,当不了沟沟有块草”,这是描述清明前人们捣糊黍米的热闹场面,在我们山东老家,清明前家家都会在堆臼里把玉米、高粱和麦子反复的掂,反复的捣,进行脱壳,然后晾干在去皮,这就是糊黍米的制作过程。清明节这一天,用糊黍米加上红小豆、豌豆、花生米和大枣等熬成的粥,就叫糊黍米粥,也叫寒食粥,民间认为清明节喝糊黍米粥,一年都身体安康,不受“外邪”侵袭,家业随之兴旺发达。清明将至,望能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儿,望人间事事皆清明。您的家乡清明节有什么习俗?我是晓峰,喜欢晓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gpsy/1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