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话讲坟上添土两注意,人旺财也旺,

中国的丧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古之无冢,古之有冢”,古人将死者安葬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而不是用泥土堆积成冢,随着岁月的流逝,坟头越来越少,后人便会在死者的墓地上筑起一座土丘,然后在坟头上竖起一块石碑,以示纪念。

中国的丧葬文化以“孝”为中心,在孔子的“孝道观”的熏陶下,“孝”不但表现为对长者生前的关爱、尊敬和奉养,更表现为长者死后的葬礼。举个例子,我们这儿,家中的长辈入土三日后,还得上坟,这就是“三天圆坟”,儿女们要在坟前烧纸,摆上贡品,然后“转坟”,儿女们要围着坟转三周,因为在古代,人死了,就会有一次魂归,所以三日圆坟,也是为了祈求长辈能在新的天地中一切顺遂,同时也是一种孝心。

在中国,有一种俗语,叫做“大师不作倒地木”,“倒地”表示人死了,“木”表示棺材,就是说,开棺材的人,通常都不会给死去的人造棺材,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再给他们造棺材,那是一种不孝,一种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行为,而通常情况下,在他们死之前,都会给他们备好棺材和画像,这也算是一种“孝道”。

“入土为安”,在古代,人们很看重“薄养厚葬”,因为他们相信,人死了,就会去另一个世界,所以,他们的棺材很重,纹路也很复杂,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一种弥补。

在乡下,每年的清明节,七月三日,除夕,都要到公墓上扫墓,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对亲人的想念。上坟时,要带着贡品、香纸、茶酒等,一年最少一次,若长时间无人照料,也是一种不孝;在荒野中,由于长时间受到雨水的侵蚀,坟墓很有可能会坍塌,所以在上坟的时候,通常都要为旧坟加土。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加,在农村有一句古话,“坟头添土两注意,让人旺财”,那么,给坟头添土要注意哪些?

一、不加任何外在的东西

所谓“外土”,就是那些来历不明的泥土,我们挖坟的时候,都是从周围的泥土里挖出来的,每一座山上,每一片土地上,泥土的性质都差不多,但泥土的性质却不一样,所以才会互相排斥。用外来的泥土填埋坟墓,在我们古人看来,这是一种不太好的做法,意思是自家的事情不能自己决定,要靠别人。

其次,有些外土壤以前也许是垃圾土壤,其中也许包含着一些不卫生的物质,土壤不清洁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在为古坟添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离坟头5米远的地方取土,不要太靠近,否则会造成坟头四周凹凸不平,下雨的时候会有积水,坟头被水浸着,不但会加快坟的坍塌速度,还会加快棺材和骸骨的腐烂速度,这也是不好的。

在乡下,一家人在扫地的时候,从坟地旁边挖土,会被人嘲笑的。

二、坟前坟后无土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在距离墓地5米左右的地方取土,不过,我们在采土的时候,千万别去挖墓地的正面和背面的泥土,因为我们的祖先说过,这两个地方的泥土都是不能碰的。

在中国的传统殡葬理念里,墓地的位置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如果后面有一座“靠山”,前面有一条河流,那就是一个好地方,因为它可以阻挡狂风,所以,我们最好不要从后面挖出一块泥土。

在为坟头填土的时候,土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天圆地方”,所以在十大天干中,“戊”、“己”为中心,为黄,所以,坟头周围的土色最佳,最好是用土色填土。黑色代表着北方的严寒,所以黑土的质量是最差的,但有了彩色的土壤就更好了。

在老坟上填上泥土,这是一种孝心,也是一种祈求,因为在古代,先祖保佑后人,若是没有人照看,又有什么保佑后人?这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却是事实。

古语中的第二个词“发福”显然过于夸大,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要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必须要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懂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只要填一座坟墓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世上也就没有贫穷的人了,要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综上所述,为老坟添土看起来像是一种迷信,但是这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为什么给坟墓添土会有这么多的讲究,他们想的就是一个心理慰藉,想的就是一个平安,这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gpsy/1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