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

俗话说:“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啥意思,有道理吗?

我们华夏人是有“民族气节”的,比如古代的文天祥、岳飞,现代的吴佩孚、梅兰芳等等。而这个“气节”则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在五千多年间,虽然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华夏人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呢?我认为除了有“民族大义”外,还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儒家倡导的“高风亮节”精神,而一些俗语里面,说的也是这种气节。

比如这句“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乍一看这句俗语没有那么高雅,甚至还有“俗”和“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自己研究才发现:原来古人还是有深意的!那么这句话到底啥意思呢?我来说一下:

“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的意思:

再饿莫吃坟前供

什么是“坟前供”呢?我们首先从“孝”文化说起。

大家都知道,“孝道”不仅仅是我国的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传承。特别是在古时候,老祖宗是非常重视“孝道”的,比如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等,都是感天动地的。

所以从汉朝时期开始,随着儒家文化的兴起,封建帝王们也开始以“孝”治国,并延续到了清朝。

特别是在清朝时期,为了让“孝文化”得到传承,就连清朝时期的重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即便是家中有丧,也得在家守孝三年,才能回朝为官。可见在古时候,老祖宗们对于“孝”的理解,是刻在骨头里面的。

第一,所以不吃“坟前供”也是因为孝道。

古人认为,坟前供是用来祭奠死者的,这也是对祖先的尊敬,因为在民间,讲究的是“逝者为大”。

所以当先人们离开人世后,就用一些很特殊的方式,去祭奠、去缅怀他们,当然这种方式就是在先祖的坟前,摆上贡品,并燃上香烛纸钱,以告慰逝者的亡灵。

当然为了尊重先祖,一些贡品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古人认为由于“神三鬼四”的原因,摆放贡品也是单数的,比如三种或者五种贡品。对于这些贡品,因为“敬畏“和“孝道”的原因,贡品是不能吃的。

第二,除此之外,还有“坟前供”被污染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一些坟墓大多都是建在山里的,在古时候因为没有太平坦的道路,所以古人上坟的时候,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的。

所以当他们把一些贡品摆放到祖坟上时,因为贡品是美味的,已经引起了一些野生动物、甚至是苍蝇的光顾。所以说,当贡品被这些“小东西”光临过以后,自然也就不新鲜了,和往常相比更加容易腐烂,并变质。

这对于古人来说,吃了一些腐烂的东西,是很容易得痢疾的,而痢疾在古时候又是大病,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也就有了“再饿莫吃坟前供”的说法。

再累莫坐“人肉凳”

什么是“人肉凳”呢?其实,“人肉凳”也很好理解,在这里指的就是:人的大腿或者人的后背,俗称“人肉凳”。

这个“人肉凳”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候,一些有钱的官管人家都是有仆人的,而他们把仆人分为几种,一种是管家类,一种是佃农类,还有一种就是奴仆类。

至于奴仆类,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他们或者给主人喂马,或者给主人当“人肉凳”,甚至还有的人,做主人的“美人盂”。

所谓“美人盂”,就是是从小就被养在大家族里的,因为他(她)们从小被洗脑后,所以十分忠于主人,而他们认为成为主人的人盂是一种荣耀。既然“美人盂”在古代都有,更何况是人肉凳了,所以这种现象在古代也是十分常见的。

那为什么老祖宗认为,“再累莫坐人肉凳”呢?

当然,这是不尊重的人的表现。

虽然在古时候,有着一些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一些下人的尊严还是有的。比如说古人在磕头下跪的时候,他们只跪三人:

上跪天地,中跪君王,下跪父母。

这也是一个人的尊严和脸面,除此之外,如果有人逼着你去下跪,那么这就是屈辱的表现了。

而“人肉凳”也是如此,古人认为弯腰就是低人一等的意思,而趴着让主人,当人肉凳自然更是屈辱中的屈辱。而一些甘心当“人肉凳”的人,虽然从外表上看上去强颜欢笑,但是在内心里却对主人,是非常的愤恨的。

所以说,“人肉凳”莫当,“人肉凳”莫坐。

写在最后:

这句俗语“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在古时候是如此,在现如今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气节”无论大小,都是我们华夏儿女该拥有的。

而一些有礼仪的女孩,有“气节”的女孩,她们走到哪里都得到别人尊重,而一些甘心“堕落”的女孩,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背后指点的。所以说,无论时代进步到什么程度,“礼仪”和“气节”这几个字都是不能去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1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