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看着跪在脚下的张廷玉,心里叹了口气,睁开眼睛说:“衡臣啊,你是不是又为那阿克敦的事儿来的?我记得你之前跟先帝说过,君子不结党营私。可是这几天,你的做法似乎有点过了啊。”
张廷玉一听,急忙磕头,“皇上,我情急之下失了分寸,愿意受罚。朝廷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这么做只是为国家考虑,真不是为了私人关系!”雍正帝听了,心里一动,但没说话。
雍正皇帝和大臣们讨论的那个有罪的大臣,其实是清初特别有名的一个人,他叫章佳·阿克敦。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虽然官运时好时坏,但最后还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了晚年。
阿克敦,字仲和,满洲正蓝旗的章佳氏。他呀,跟那些擅长骑马射箭的勇士们不太一样。阿克敦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经史子集这些书,他可是样样精通。后来,他在康熙48年考上了进士,还被封为了庶吉士呢。
能成为庶吉士的,那可都是殿试前十名的学霸。特别是满人,能当上庶吉士的真是凤毛麟角。康熙皇帝一听,殿试的庶吉士里还有满人,特别高兴,对阿克敦更是特别看重,大力提拔他。
康熙那会,阿克敦可忙了,他整天都在忙学问上的事儿。像记皇帝日常啦,当科举考试的评委啦,还陪在皇帝身边当他的学习小伙伴。皇帝对他这学问可是满意得很呢!
清朝早期,朝鲜的李氏皇族常常来拜见咱们的皇帝。皇帝看阿克敦很有礼貌,举止得体,就派他去接待朝鲜来的使者,或者传达皇帝的命令。朝鲜的官员们看到咱们的大清使者这么帅气,都很佩服。
阿克敦这人,搞学问有一套,面对康熙晚年那帮皇子们争权夺位的乱局,他脑袋特别清醒。他选择埋头做学问,安安静静地待在皇帝身边,不问其他事。他聪明地不掺和党派之争,结果就保住了自己。
康熙皇帝老了,他的孩子们为皇位打得火热,官员们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看得都累了。但阿克敦这小伙子,就守在康熙身边,忠心耿耿,啥都不管不问,康熙一看他就觉得特顺眼,特别欣赏他。
他觉得自己选的那个人真是不错,就想再锻炼锻炼他,让他成为未来的得力助手。果不其然,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上位了,他对阿克敦可是相当看重啊。
雍正帝和康熙帝风格不同,他是个性格刚毅、主意很定的皇帝。他不喜欢那些光会读圣贤书,却不懂实务,只知道拍马屁的官员。他更喜欢那些能实实在在做事的能臣。
他当上皇帝后,阿克敦不再只是陪皇帝读书、聊天。雍正皇帝先让他去兵部锻炼几年。后来,两广总督孔毓珣被手下官员告发说没能力还贪腐,雍正就想起了阿克敦。
雍正帝把阿克敦叫来考察了一番,觉得他很靠谱,就让他去当两广总督和广州将军。他还特地叮嘱阿克敦:“两广这边情况复杂,各地方势力都自己管自己,治理时得细心点,别太简单粗暴了!”
“咱们得找个平衡点,别跟那帮本地势力走得太近,也别硬碰硬,弄得大家都受伤。分寸你自己得把握好。”阿克敦明白雍正帝看重他,赶紧磕头谢恩,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跟先帝混了这么多年,阿克敦心里也燃着满人那股想干大事的劲儿。但那时候夺嫡的事儿太乱了,稍有不慎就会彻底栽了。现在新皇上了位,磨合几年下来,他对阿克敦也放心得很。
这重任落到他头上,他当然明白雍正帝很信任他。一到任上,他立马就忙开了,半个月内就递了七个报告,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给弹劾了,还动手整治了现有的问题。
雍正帝特别喜欢他,啥事儿都点头同意,还经常在朝堂上夸他敢改革。私下里,皇帝还偷偷告诉阿克敦,做事得讲方法,别把人逼到绝路上去。
阿克敦在中央混了好多年,对两广官场的弯弯绕绕一点都不懂。他到任到现在,连孔毓珣为啥被撤职都还不清楚呢。他就凭着自己的一股劲儿和跟官商们的复杂关系去硬碰硬。
不久,他惹恼了两广那边的很多势力,这些人像疯了一样来报复他。什么无能啊,腐败啊,告状信像雪花一样往朝廷送。雍正皇帝这才发现,他这心腹大臣也太不懂事了。
两个月后,雍正皇帝收到广东巡抚杨文乾的举报,说阿克敦贪污海关、太平关的银子,还向外国使臣伸手要好处,这些证据摆明了阿克敦犯下了多起贪腐大罪。雍正皇帝一看,气不打一处来,火冒三丈!
阿克敦啊,他根本不听皇帝的劝告,做事简单粗暴,从不动脑筋。这让雍正帝非常失望。他不仅没做好自己的工作,反而疯狂地捞钱,贪婪得让皇帝都忍不住生气。
第二年,雍正帝因为阿克敦贪污太多钱,这事儿还传到了邻国,让他觉得很丢脸。所以他下令狠狠查办阿克敦,还判了他死刑,就等秋天一到就斩首。
阿克敦入狱后,那些之前跟他玩得好的同事们啊,一个个都跑得飞快,生怕被牵连。但张廷玉这哥们儿不一样,他听到这事儿,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啊。张廷玉也是历经三朝的老臣,还享过太庙的供奉呢。
张廷玉从小就很稳重,特别喜欢读书。和他差不多大的小伙伴都觉得他不太爱说话,没意思,所以不太和他玩。但有一个叫章佳·阿克敦的同学不一样,他性格开朗,又特别懂历史,和张廷玉聊得来,所以两人关系特别好。
张廷玉看到阿克敦虽然是满人,但学习特别刻苦,知识也很丰富,心里特别佩服他。阿克敦呢,也很尊重张廷玉,觉得他稳重又有心计。两人虽然都当官了,但都注意别拉帮结派,不过私下里,他们还是会经常交流的。
看到老朋友遭罪,张廷玉心里也明白他太贪心了,但他还是心疼他那一身学问和本事。所以,他好几次去找雍正皇帝,想给阿克言敦求个情。可惜啊,皇帝最不喜欢“贪”这个字,这事儿也就难办了。
张廷玉求了皇帝好几次,但他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眼看着秋天快来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时,山东巡抚费金吾报告说江南的徐州、沛县那边洪水泛滥。张廷玉心里一亮,觉得这下机会来了。
皇帝用“君子不党”这招想逼退张廷玉,没想到张廷玉一点都不怕。他也没辙了,只能听张廷玉说完。张廷玉认真地说:“现在江南那边水灾严重,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要是派去修水道的官员不靠谱,那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啊!”
雍正帝琢磨了一下,觉得阿克敦这人有学识、有能力、还有热情,挺适合去治理江南水患的。就是怕他太贪心,不过看他现在头上挂着“斩监侯”的名头,就算他想贪,也得先琢磨琢磨风险了。
治水这事特辛苦,贤亲王允详忙个不停,结果老毛病又犯了,只能躺着养病。雍正帝就想了个招,让阿克敦去帮忙治水,也算是给他个机会赎罪。然后,雍正帝就派人把阿克敦从牢里给弄出来了。
阿克敦真是命悬一线啊,但他竟然捡回了一条命!这下他可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轻狂了,直接跑去江南,一心一意地忙起了河道疏通和赈灾的工作。这次洪灾中,他可是实打实地为江南人民做了贡献。
雍正帝从江南回来后,看他确实成熟多了,办事也稳重多了。就让他再去准噶尔,管理军队的粮饷。后来,他还和侍郎傅鼐一起去准噶尔传达皇帝的旨意,稳定边境,出谋划策。
雍正皇帝也像康熙那样,把阿克敦这个得力助手留给了乾隆皇帝。那时的阿克敦,真是个办事踏实、精通政务的好官。乾隆皇帝刚上位,对这位老臣可是特别看重。
乾隆皇帝刚登基时,想让大家知道他是个孝顺的皇帝。所以他特别重视他爹的陵墓——泰陵。他让阿克敦去当工部左侍郎,专门监督泰陵的建设。阿克敦也没辜负他,任务完成得特别好。
乾隆皇帝让阿克敦去准噶尔传达新皇的旨意,还帮牧区划分了游牧的地方。他及时把准噶尔可汗的祝贺传回朝廷,还把贡品献给皇帝看。这次出使,让朝廷和牧区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乾隆皇帝对那些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忠臣可大方了,特别给阿克敦封了二品荫生的官,还让他去教那些有才华的庶吉士。那时候,阿克敦在朝廷里可是风头正劲,风光得很啊!
唉,真是乐极生悲啊!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过世了,可阿克敦在给皇后的册文里,把“皇妣”给写错了,写成了先太后。这下可把皇帝给惹毛了,他狠狠地骂了阿克敦几句,然后气冲冲地走了。阿克敦被搞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等啊等,皇帝就是不回来,最后他实在等不及了,就自己回家了。结果皇帝又回来了,发现阿克敦没经过他同意就跑了,这下皇帝火冒三丈,直接下令把阿克敦给撤职了,还抓起来说要杀头。
阿克敦在内狱里蹲了俩月,心里慌得不行。不过乾隆帝虽然生气,但还没失去理智,敲打了他一阵后,就把他放出来了。出来后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在内阁里办事,照常忙他的工作。
阿克敦这人,经历了人生好多风风雨雨,后来变得特别小心谨慎,做事也踏踏实实。他这么努力,乾隆帝特别信任他。从太子少保、左督御使到步军统领,他的官路走得特别顺。到了晚年,乾隆帝还舍不得放他回家养老呢。
乾隆十九年那会儿,阿克敦这老头子过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为了表彰他这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特地送了他一块写着“赞元锡嘏”的匾额,当时京城里的官员们可都羡慕得不得了。
乾隆二十七年,这位在官场摸爬滚打了47年的老臣,在北京去世了,享年72岁。乾隆皇帝非常难过,特意赐给他“文勤”这个谥号,表彰他一生才华横溢又勤勤恳恳。这算是给他一生最好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