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是谁在贩卖中国人的生活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61216/5118412.html

在摄影技术尚未出现的清代

有一群善于模拟西方“油画”风格的画家

忙碌时以效果逼真的绘画为主业

闲暇时就开绘画班

他们培训出中国最早的一批“油画大师”

其作品被无数西洋人争相收藏

多年后,也依然不过时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中西艺术——外销画。

-年煜呱《香港维多利亚海港图》布本油画木框图自/苏富比

第一个将神秘的东方曝光于世界的人是谁?

有人会说马可波罗!没错,但他只是向世界扔出了一枚带有炫彩糖衣的烟雾弹。

其实,将中国第一次清清楚楚呈现的人叫做林呱,他是多年前广东的一位底层画家。

-年林呱《浩官画像》图自/苏富比

清代底层画家的日常图自/网络

说起林呱,也是有趣。他的画是一种偏离传统意象的、不中不西的彩色洋画,他不为中国人作画,只为来华的外国人。

因此,他在来中国做生意、传教、旅行的外国人中拥有极好的口碑。

年,洋人还专门在《广东邮报》中点名安利过他:(画像)来找林呱,只要15块,传真效果罕见。

当时,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为了证明自己来过遥远而神秘的“中华帝国”,带一张本土写实的“旅行纪念画”是其主流,因此林呱也乘机大赚了一笔,还在当地开了一家画店。

-年林呱《赶猪老人画像》布本油画木框图自/苏富比

林呱的好运占尽了政策的红利。

康熙年间,当时中国对外的通商口岸一共是四个(松江、宁波、泉州、广州),后来到了乾隆时期,就只保留了广州一个口岸。

当泱泱中华只剩下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时,广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也促生了赫赫有名的广州“十三行”。

来到广州十三行的洋人中,就有一个叫乔治·钱纳利的画家,他毕业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而林呱就是他唯一的关门弟子。

为了便于洋人的理解,林呱成功地将老师的洋画本土化了,即西学东用式的中西融合,还为这类画取了一个官方的名字——外销画。

-年乔治·钱纳利《西洋贵妇像》布本油画木框图自/苏富比

在此之前,同样做过这件事的,还有康熙的御用画师郎世宁。

只是与精致的皇家审美不同,林呱的画更像是清代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市井百态,绘画水准体现在写实之上,带有很强的烟火气。

而有一个林呱,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呱,是比如:林呱、福呱、浩呱、新呱、周呱...

在广州十三行的“呱”字辈工匠,都是技艺高超的洋画大家,他们将17-20世纪清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西方人的世界中。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画派《卖花图》图自/苏富比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画派《对弈图》图自/苏富比

外销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感情地呈现真实的清代生活。

在外销画中,我们常会看到缠足裹小脚、抽长烟斗的闺中女子,无一例外地,因为腿脚的不便,她们的生活半径只能在居室以内,比如图中的这位身披貂皮的贵族夫人。

清代贵族夫人的秋冬时尚穿搭图自/网络

这是她一周的秋冬时尚穿搭,在清代内务府的规定中,皇室貂皮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纯黑者为上,黄色次之,余为下等。

从她身穿黄色貂皮,头戴的诰命凤冠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她的身份——当朝官员的夫人。

她的穿搭从配色到单品都十分讲究,比如:貂毛尖抹额、耳挖簪(满族妇女首饰)、云肩等等,手持道具折扇、长款烟斗,在诸多细节之中,我们可以窥见清宫女子的生活日常。

清代古代女子小脚踢毽图图自/网络

外销画涉猎的生活风俗范围十分广泛,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生存纪实,比如城市的商贩、渔民、铁匠、鼓手、酿酒工、屠夫、制灯人、打更者等等。

在这些成千上百个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小人物身上,映现的是多年前,真实存在过的城市烟火。

卖灌肠小贩卖马兰玩具小贩耍耗子的人晒经书的人卖水烟小贩修脚的人抗肩人卖蝈蝈小贩图自/网络

在能工巧匠辈出的清代,诞生了诸多艺术的巅峰,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在艺术之下的是工艺,工艺的背后大多是一些无名的手艺人,我们只知道他们叫:锔瓷匠、制鞋匠、玉器匠、镀金匠、制帽匠、席箔匠、塑像匠、塑石匠…

这些工匠依靠着诚实的手艺专为百姓提供服务,虽没有远大高深的艺术理想,但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手艺即是他们营生的唯一手段。

锔瓷匠制鞋匠玉器匠镀金匠制帽匠席箔匠塑像匠塑石匠图自/网络

在不被各类网络娱乐充斥的清代,走出家门,混入人群,即可收获成倍的快乐。蹲一蹲好戏即将上演的独脚戏、去茶馆里听一听雅乐、聚一伙人打一打牌九...

看到他们的日常娱乐,恍惚间,有一种梦回90年代的熟悉感。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就连嬉笑怒骂都是生机勃勃的。

清代独脚戏、打牌九、点竹当、看相图自/网络

在19世纪画师的第一视角中,从神秘的闺房生活到民生百态的市井生活,还有一类画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极具戏剧感的民俗画。

我们可以把民俗画当作一个电影片段,在导演喊卡的时候,所有静止的画面都逐渐立体起来。

你会观察到布景的细节,从建筑周边的装饰陈设,到人物服装、动作、神态都具有十足的动态感,以一组广东地区的民俗画为例,他们似乎在准备一场盛大的活动。

潮汕地区的“烧塔”习俗图自/网络

左图:往塔里撒一把海盐会发出噼啪声响右图:敲锣打鼓的乐师把氛围拉满图自/网络

中秋时节,皓月当空,在临水开阔的广场边,一群青少年们正进行着一种叫做“烧塔”的中秋活动。

左边是用残破的瓦片堆砌起来的瓦塔,塔孔为方形,塔顶为开放式,头戴斗笠帽的男人正在往塔中添碳,火光顺着大烟囱般的塔口喷涌而出。

在乐师的敲锣打鼓声中,广场的中心是头顶道具的舞狮人,男人们围观在旁,楼中是向下好奇观望的女人们。

潮州地区的“做稞”习俗图自/网络

左图:主妇正在揉制“白稞”的面团右图:用磨具印制各种图案的白稞图自/网络

屋内,一群主妇们围坐在一起“做稞”,这是广东潮汕的一种传统点心,主要原料是:大米、糯米粉、水。

在潮汕,逢节必有稞,稞不仅是精致的小吃,还有祭祀、防治疾病的作用,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正在家门口“拜老爷”的官员图自/网络

左图:五供(两个花器、两个烛台、一个香炉)右图:供品是标准的素食搭配图自/网络

在潮汕地区,几乎什么节日都要“拜老爷”,比如:春节、元宵、清明...

这些老爷有肩负神职的仙人,也有功德高尚的忠臣大贤,在五天一大拜三天一小拜的日程中,所有的仪式和规矩都不能马虎。

图中这位身穿官员服饰的男人就做出了极好的示范,桌上是形制周正的五供(两个花瓶、两个烛台、一个香炉),烧香数必需为单数(单数为阳,向生),供桌上有猪肉、香蕉、发稞等贡品。

潮州地区:宗饲宴请、供香、祭祀图自/网络

这些停留在外销画中的传统习俗,如今正在被城市边缘化,大多数节日庆祝的目的也逐渐成为一种表面的形式。

在画中,我们却可以重新感受到百年前人们过节的仪式感,那些由双手创造出来的食物和神兽,传递着勤劳、朴实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销画之博物图图自/网络

外销画的意义就在于,记录者是真实生活在当时的人。

每一个画像之中,都是不假思索真实存在过的面孔,当一个个面孔聚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

多年间,当这些画像被陆陆续续地从广东十三行带入了欧洲,成为了无数西方人窥伺东方的途径。

如今,它们也成为了今人了解古人的方式,在熟悉的陌生感之中,去感知古人的所思所想,再来反观当下的生活。

撰文:大力

审稿:初恋、古一翻、子之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其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视觉中国。

爱文化,上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1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