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楚史3楚子熊绎地域歧视的受害者,8

荆楚方言“不服周”的由来

中国人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地域歧视。本属糟粕一类,理应被扬弃,但很奇怪,生命力却极强,历经三千年而不衰。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又或者我们自己多多少少也有点,即所谓的民族劣根性。

这类东西,也许潜伏于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平时无症状,一旦发作,或无意或故意,杀伤力都极强。轻者结怨,重者结仇。于是,天下便不太平。

少年天子周成王是故意的,他应该忘了爷爷文王团结天下诸侯、部落讨伐殷商的事情。自从亲政以来,连续搞了两个大动作。一是广布恩泽、分封诸侯;二是检阅成效,举办联欢会——歧阳之盟(搜)。明明是天下诸侯的盛会,却偏偏拒绝楚子熊绎入场,而是安排他继续做熊氏部落的老工作——缩酒,以及设立祭祀山川的木标。

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改变身份、跻身诸侯的楚子熊绎,跋山涉水,推着一车荆山特产——香茅(祭祀缩酒专供),兴冲冲地赶到歧阳。没想到,等待他的还是老待遇。

有了爵位也不行,一国之君又如何!既非天子宗亲,又非地处中原。“双非”之国,南蛮之地,还得一外号,叫作荆蛮(楚蛮)。

做事如此不公,当然不能服人。或许,荆楚方言——“不服周”的来源,就与此相关。

年过去了,荆州人称别人不服气时,都说是“不服周”;让对方服气呢,叫“搞服周”。神奇不,楚人执拗的基因是不是很强大?

闲话少扯。回到熊绎,郁闷归郁闷,工作还是要做好。

晚上,诸侯们听音乐、看美女、喝美酒;熊绎则在远处守着火堆,添柴加薪,确保祭祀火种不熄。幸好,有享受同样待遇的鲜卑老大相陪,才不显得孤单。

漫漫长夜,不知道这哥俩都聊了些啥,但我们知道,这两个国家的后代们,时不时就给中原诸侯们的心脏按按摩。

我们还知道,周天子再也没收到过楚国的贡品——荆山上漫山遍野生长的香茅。因为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周天子也好,诸侯也罢,兴师讨伐楚国,主要理由就是:不贡苞茅,无以缩酒。

周昭王南巡失踪之谜

回到楚国的熊绎,痛定思痛,当即召开核心团队会议,“双非”为先天不足,唯有增强实力才是硬道理。针对国家一穷二白,周边又遍是诸侯国的现状,因地制宜(只能往山上发展),决定发展山地经济,向荒山要效益。

说干就干,率先垂范。熊绎亲自推着柴车,身穿粗布衣服,率领族人披荆斩棘,立志要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富足的家园。

从此,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执着坚毅、厚积薄发,成了楚人的画像,也开启了年楚国的传奇之旅。

经过一段时期的埋头苦干,荆山上瓜果飘香、牛羊成群,楚国经济有了很大改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丁也兴旺起来。熊绎及时调整了基本国策,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军事强国为重点转型。

创业君主的睿智与格局至关重要,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速度,乃至命运。现在,楚国要出发了。第一步,走出荆山。

我们来看看,当时楚国周围都有哪些国家。

今湖北宜城一带鄀国、鄢国;襄阳一带除邓国外,还有鄾国、樊国;房县一带有罗国;竹山一带有庸国、谷城一带有谷国;老河口一带有阴国;丹江口一带有绞国;十堰一带有均国、微国;监利一带有州国;荆门、当阳一带有权国等等。汉江以北,则有随国、唐国、卢国、厉国等汉阳诸姬。还有一些当地土族,如百濮等等。

总之一句话,熊绎要想干点事,伸腿使绊子的诸侯国,十个手指头还数不过来。一般来讲,像楚国这样的小国,基本上属于刚有梦想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或成为周边邻国的附庸。

可熊绎不是一般人,属于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那种。熊绎与儿子熊胜两代国君,趁周王朝40余年不动干戈的“成康之治”里,不去数手指头,用捏(威胁)。先从软的开始,捏来捏去,捏出了影响力。

为什么不是打、攻和伐,而是用捏(威胁)呢?这和力度相关,属于技巧问题。既能达到扩张势力,收取保护费(纳贡),增强国力的同时,还不能弄疼对方,闹出太大动静。

这么说吧,西周时,周公的普法工作扎实而深入,诸侯国也都能遵守践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就是说,打仗这类的事情,只有天子才能做决定。

即使到了东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打仗的第一步,仍要找理由,叫师出有名,兴正义之师,尽管亚圣曾说“春秋无义战”。有条件的,最好打出天子的旗号。如三代辅周的郑庄公还专门制作了一面旗帜,上书“奉天讨罪”四个大字,讨伐仇家随心随意,很是拉风。

周桓王知道后,恨其跋扈,遂召诸侯讨郑。那郑庄公习惯成自然,顺手仍举“奉天讨罪”大旗,准备迎战天子之师,经人提醒,才发觉不妥。

第二步,兵临城下,先筑长围(或许曾国藩打呆仗的灵感来源于此),如果对方投降,签订友好条约后,撤兵回国;第三步,如果对方不投降,则开始攻城。

此外,如果遇到对方家里死了人,不能打;农忙季节不能打;对方没准备好不能打;诸如此类,规矩很多,故事也很多,后面慢慢讲。如果坏了规矩,就可能犯众怒,天子一声令下,诸侯便群起而殴之。那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楚国。捏(威胁)的策略,至第三代国君熊时,事情才露了馅。因为,轮到了与周天子沾亲带故的大小诸侯,干不过楚国,告状还是会的。

于是,昭王大怒,又想起楚国多年没进贡香茅一事,遂起六军,气势汹汹地扑向楚国。

昭王伐楚前后共计三次。楚国有没有受到重创不知道,但昭王最后却失了踪。这一年,为公元前年。

关于昭王的死因至少有三个版本,一是汉江桥梁垮塌,昭王落水,被鳄鱼吞入腹中;二是楚人献计,以胶粘船,行至江中,胶化船散,溺水而死;三是遇上地震和飓风,全军覆没。

不管是哪个版本,可以肯定的是,周昭王死在汉江一带。而其死因,史官模糊其辞,说南巡不归,并没有告之诸侯,而是直接拥立其子继位。

那么,什么死因不能说,也不敢说呢。如此一来,就留下一个千古之谜,让后人猜测。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从上面三个版本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

楚人因此逃过一劫,洗脱了嫌疑。要不然,以当时周王朝的实力,号召天下诸侯报仇灭楚,不算一件很难的事。

三百多年后,齐桓公称霸,率领诸侯讨伐楚国。找的理由之一,便是昭王的下落问题;楚成王的回答也很干脆,问汉水。

当然,这是后话。接着上面讲。这时的楚国基本上把汉水两岸的诸侯捏了个遍,还意犹未尽,目光便向南方看去。

坐拥地利、美丽富饶的南方最大都会——纪南城(原江陵,今荆州),将会走到历史舞台的前沿,成为楚国余年争霸天下的基地,上演一幕幕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或悲壮苍凉的传奇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bksy/11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