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菲特:“先胜后战”
4月30日,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时隔三年又回归线下举行,这对于饱受疫情和战争困扰的世界来说,不啻是难得的重享自由的派对。几万人来到了现场参加这场金融界的思想欢宴。巴菲特、芒格两位老哥们,加起来快岁了,在5个多小时的股东问答里,就股市、美国通胀、资产收购、比特币、美国油储及对投资中国等热点问题提出了看法,妙语连珠。
对于巴菲特,我曾有过一年多的研究经历。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研究。在我看来,他关于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自己”的说法,感觉甚至比起教育家来更懂教育。
昨天的问答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巴菲特关于“部落化”的看法。他说:“人们现在的行为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更加部落化。参与其中很有趣,但当一些人们说2加2等于5,而另一些人说2加2等于3时,就会变得非常危险,你知道,他们会给你那些答案。”巴菲特吃过“部落化”的苦头。他回忆说,美国看起来就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四分五裂,当时美国民众对罗斯福的看法出现了分歧。在巴菲特成长的家庭里,他和他兄弟姐妹只有在“说了一些关于罗斯福的坏话”之后,才会得到甜点。
对于当下“部落化”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需要说一些关于谁的坏话,才会得到甜点呢?我们如何权衡“说坏话”和“得到甜点”的利害关系呢?
说起巴菲特,主题当然还在他的投资哲学。在诸多评论中,我比较欣赏重阳投资合伙人舒泰峰的理解。他用“先胜后战”总结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他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操作,从五个方面:买好公司、买的便宜、逆向操作、以快制慢、永远留一手,印证了“先胜后战”投资哲学。
“先胜后战”,这对于投资常规,是一种“反过程哲学”。“反过程哲学”,是一种在不同领域独步一时、遥遥领先、迥异常人、鹤立鸡群的通用哲学。
二、爱因斯坦:“我只管让理想结果从天而降,让别人去验证吧!”
这不是爱因斯坦的原话,但是,我认为,这大抵是他的思想逻辑。
原话是我“从天而降”的,至于它是不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思想逻辑,让别人去验证吧!
在爱因斯坦之前,科学发现和发明一般遵循“实验——发现规律——推导公式——完善理论”这样一套程序。但是,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对象分别属于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先进的仪器、器材可供于进行完备的实验。这条路根本行不通。爱因斯坦用的是什么方法?就是先假想,后实验,或者说,先思想实验,后物理实验。爱因斯坦在年的一次演讲中这样描述:“我坐在自己专门办公室的椅子上,突然头脑中蹦出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话,他就感受不到自己的重量。我为这个想法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维实验让我印象很深,它让我开始研究重力的理论。”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来源。
爱因斯坦常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与知识的差别,就是前者包含巨大的“未知”,而后者具有确定性。爱因斯坦必须带着巨大的“未知”,飞越具有确定性的知识的障碍,飞到知识前面去引导知识前进,说起来,有点类似“波包”带着粒子飞翔的感觉。
三、科尔:“终结比赛的能力”
在NBA,勇士队是一支令人生畏的球队。这支球队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有一套独特的“篮球哲学”,例如,“我们没有对手”;例如,“终结比赛的能力”。
“终结比赛的能力”,这是一种强大的必胜信念。这种信念在关键时刻,通过心灵的“唤醒”、“回忆”,通过球员之间心心相印的默契,能够变成场上无坚不摧的神奇能力——这就是他们“篮球哲学”的一部分。
“终结比赛的能力”,是这样一种信仰:比赛尚未开始,他们就可以凭着对某种无比深沉的力量的“回忆”,以胜者的姿态宣告比赛结束。
就是这样:宣告了!
靠着这样一种能力,从14-15赛季到18—19赛季,勇士队拿到了三次总冠军,两次总亚军。今年,打到现在,他们又是夺冠的大热门。明天,5月2日,季后赛第二轮就开始了,咱们来看看吧。
四、教育:“先成功再努力”
这是我们教育心学提出的主张。
一般的教育逻辑是:你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家长和老师们平时都是这样教育孩子们的。
我们是“反逻辑”的:你必须先体验到成功,先确信成功,你才能努力,你才有必要努力。
这话怎么讲呢?
这话其实是追根溯源的哲学思维:你说你要“努力”,你拿什么努力?你用来努力的那个本体是什么?你是否确认那个用来努力的本体是完美无缺的?
人类的教育就像人类的视觉一样短浅:我们在全部光辐射中,只能摘取其中nm—nm的波长范围来感受,这就是所谓“可见光”。而波长更长的红外线和波长更短的紫外线都不是“可见光”。人类的教育从“努力”开始,却不问问“努力”的前面是什么。
“努力”的前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在亿年的自然演化中经历无数、无数机缘巧合而构造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生命和伟大能力。
这是玄之又玄、天人合一的,是无限可能性的总和与有限现实性的呈现的叠加态,是神性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叠加态。
你在“盲龟钻木”的巧合中,从基本粒子的状态脱颖而出,生而为人,你早已经“成功”了!你在这个已经“成功”延续了亿年的生命实验中,所经历的每一步,每个分分秒秒,都是“成功”的!
你现在居然说你还要追求“成功”!
你现在是拿着这个已经“成功”了亿年的生命,去面对伴随你分分秒秒的境遇、任务、知识、技能,你干嘛还需要特别的“努力”?你只需要像科尔所说的那样,凭着“回忆”,就可以以胜者的姿态宣告任务结束。
“努力”没有那么重要,比“努力”重要的多得多的,是对“早已经成功”的人生的信念和享受。
五、“反过程哲学”:在山顶上研究如何登山
对于人生的种种成长经历,例如:对于完成某项任务,对于研究某个课题,对于进行某种学习,教育心学的倡导是:在山顶上研究如何登山。
这是一种“反过程哲学”。所谓“反过程哲学”,就是一反常态,将人们所习惯的思想程序、思维路径、行进路线、实施方案,作一番头尾颠倒,让“圆满的结果”、“理想的结局”做先锋、做旗帜,带动整个过程进步。
极端的情况,可以先开“庆功会”,而不是“出征会”、“动员会”、“誓师大会”。
先享受胜利的喜悦,再来赢得胜利,创造胜利。
先开香槟酒,痛饮一番,带着酒的芳香,再上路。
拿爬山作比喻:一般人爬山,都是从山下向山顶一步一步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爬山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盲目的,都要随时调整和确认方向,都面临困惑和挣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错过了无数的风景,错过了无数偶然性的奇遇。
这不是好的爬山,而是“苦命人的爬山”。
好的爬山,是“先飞到山顶”(你管我怎么“飞”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诗意大发!把整座山踏在脚下细细把玩。玩够了,规划一下大致的方向和路径,随意下山,随意纵横、穿梭、迂回,欣赏随机出现的嶙峋奇石、鲜艳野花,驻足于任意一个角度可见的美妙风景。
这是好的爬山。
顺便想一想,人生如果能够这样“倒叙”着发生——先老再幼、带着老而幼——是不是挺有意思?
关键是,如何实现“先飞到山顶”?“飞”这个动作怎样完成?
方法太多了。这里不讨论方法。
只需要说:向巴菲特学习,向爱因斯坦学习,向科尔学习,向教育心学学习。
学习什么?学习信念;学习想象力;学习如何看破和飞跃障碍,获得人生的自由和自在;学习向人生宇宙发问的艺术——创世纪的哲学。
像柏拉图那样,像科尔那样,去“回忆”,去唤醒我们本有的“飞翔的能力”。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且听爸爸讲。
陈建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