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艺术大师的《端午鲥鱼帖》故事
文/王永林
原标题:悲鸿致白石《端午鲥鱼帖》与鲥鱼的故事
(图片说明:悲鸿致白石《端午鲥鱼帖》“白石先生:
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粽子一包,并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敬祝节禧。
廖静文、徐悲鸿,五月初四”
此帖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六十多年前的今天,读此可知鲥鱼之贵重,亦可证悲鸿与白石之交谊,乃艺坛之佳话也。
(图片说明:前排齐白石与徐悲鸿)鲥鱼之名与贵,非始于今,古已是也。宋时梅尧臣就有《时鱼诗》:“四月时鱼逴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浆牙。”(时鱼即鲥鱼也)王安石《后元丰行》也提到过鲥鱼:“……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斗酒许,虽非社日常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苏东坡亦有:“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清蒸鲥鱼)而清初吴嘉纪《打鲥鱼》诗:“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则记录了明清以鲥鱼为进御贡品的史实。黄钺《壹斋集》也有《鲥鱼》诗一首,其时为清嘉庆年间,每年四月(阴历)芜湖江段荻港"网出光如银"(银光乃鳞也),价至"千钱一尾",可见民间亦以鲥鱼为珍馐其价之贵也。
(图片说明:黄钺《壹斋集》《鲥鱼》诗野生长江鲥鱼,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吃过,今长江已失鲥鱼之迹,数千元也难求野生鲥鱼一尾,故近二十多年来已久未闻其味矣。鲥鱼肉质嫩、鳞油鲜,除细刺多外,乃无可挑剔之珍馐美味。因是时鲜,且出水即死,无鳞、血不鲜,故不宜长途贩运,此亦居长江边之人的口福。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一切都已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了。
此帖中,悲鸿所言之“清江鲥鱼”,乃湖北清江所产,北京的达官贵人宴客、馈赠多此也。如年,中央实验话剧院在颐和园听鹂馆请客,主宾是陈毅,陪客是周恩来总理,席间便有清蒸清江鲥鱼。
:版权归属《走遍中国》杂志,本号获得授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