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乱窜中元节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4.html

传说,人在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被专门开辟给鬼魂过节,称之为“鬼月”。而农历七月十五,则是七月这个鬼月的高峰,被称为“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也是四大冥界重要节日(另三个为三月三、清明、寒衣节)之一。

据说,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而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阎王”、“地狱”、“鬼怪”,让这个传统节日充满了神秘色彩。那么,中元节真的是“鬼节”吗?为什么这个节日有好几个别称?“鬼节”里,都会有哪些“鬼”在人间乱窜呢?

01

传承与孝道,才是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可能是出于对鬼魂的忌惮,人们对七月半这个节日,谈论更多的是鬼月里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节日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

其实,这个节日是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是古人庆贺丰收、酬谢大地以及神灵庇佑的节日。每当有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可见,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地官所管为地府。又因为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舜帝事亲至孝,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猪,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民众聚集庙宇中,丰盛祭品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渡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利用神力看见了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跪求于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最终脱离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就推而广之,要求此后的佛门弟子都要尽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以上两个有关节日的起源来看,中元节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孝道”、“博爱”的延伸。而结合目莲救母的故事,亦有助于孝道的宣扬。因此,中元节可说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传承与孝道是中元节必须要放在心上的。

02

中元节怎么又从敬祖尽孝变成了

“七月半,鬼乱窜”?

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则传说了。

据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传说归传说,沿着历史的脉络,还是可以一探中元节演变鬼节的究竟。

先来看看鬼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据说,在商朝之前人们开始有了善恶的概念,继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为人们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恶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现在,人们经常说“你心里有鬼”,就是做了坏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们开始把鬼与先人、宗庙、祭祀等等怀念祖先连接到了一起。连国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请示,每逢有事不论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给予“鬼”人物性格,鬼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再到《聊斋志异》达到了以“鬼”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高潮。

《聊斋图说》

也是在春秋时代,常提及一句话,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放到了国家大事的层面。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种类就开始变得繁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都是在魏晋时期走红,一直延续到现代。也就是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开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兰盆节”与民间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节日固定了下来,此后历代的帝王、臣民都会在这一天供佛济度苦厄众生。

后世中元节逐渐走偏,偏重于说鬼,大概和一些文学作品有关。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这些著书言说使得民间俗信,中元节这一天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而人们祭祀的鬼并不专为祖先亲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03

中元节,都有些什么鬼?

鬼,子虚乌有,还是无处不在?

在人类蒙昧时期,鬼是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国,关于鬼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且贯穿了整个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说法,鬼节这一天是有“鬼”的。传说在“鬼节”这一天的子夜时分,无数鬼魂涌到阳间来过节,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这些鬼到底是长辈口中吓人恐怖的模样,还是如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里美艳动人的样子,亦或是像黄百鸣所饰演的《开心鬼》那般精灵可爱的?根据记载,中国亡灵的图书《百鬼录》,百鬼中有十二类常见鬼。

排名第一的就是僵尸,这算是民间传说中最为常见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尸。在中华民间传说中,特指人类死后,尸体因为阴气过重而变异成的鬼怪。它们的形象,一般都是穿着清朝的官服,双手向前横着伸直展开,指甲发黑尖锐,有四颗锐利的獠牙,用双腿不停跳跃,除了头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难以运动。

传说中,它们惧怕阳光,日间躲在棺木、洞穴之类潮湿阴暗的地方,入夜后出没。它们毫无人性,以爪为武器,以咬颈来吸血,人们只要被它们吸血或抓伤就会被传染尸毒,最终死亡成为另一只僵尸。

随着近代影视剧的设想,僵尸被赋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无穷、刀枪不入、抗腐化等,甚至会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为林正英扮演的僵尸系列。

与僵尸相似存在的外国怪物,有吸血鬼、丧尸等。有一句话说“西洋产丧尸,中华有僵尸。”虽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丧里丧气净瞎咧咧,除了大脑没啥追求;僵尸就显得活蹦乱跳精神爽朗多了。

吊死鬼,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类。顾名思义,就是自杀上吊而死的鬼。它们的模样有点吓人一点也不可爱——披头散发,面目苍白,眼睛突出,嘴里吐着一条血红色的长舌头。在《子不语》、《夷坚志》、《耳食录》等古典书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经典故事。大致都是说自杀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样的方式自杀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气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们要解除痛苦就要寻找替身,因此民间常常有吊死鬼寻找替身的故事。

宅鬼,是一类盘踞在住宅房里的异类,他们往往会通过恶作剧的闹鬼手段,迫使人们不敢在他们占据的房子里居住,从而把房子变成它们的地盘。惯用的手段有:飞碗飞碟子,让东西移位或丢失,或让你走路摔跟头,更有甚者,将你的头发剃光(俗称鬼剃头),或者在你睡觉时压在你身上(俗称鬼压床)。是不是又讨厌又恐怖?!

厉鬼,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凶恶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时怨气太重、无法转生,便会化做厉鬼。这类鬼的复仇之心非常强烈,通过让人做噩梦、传播疾病来达到复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厉鬼的厉害之处是还可以化为其他鬼类的模样,如狰狞鬼、吊死鬼等形状。据说,厉鬼要在阴司路等着自己的仇人下来,才转生。或直接进行报复,或得法师超度,只有怨气消失才能转生。

痴鬼,这类鬼的种类很多,主要是指痴迷于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说有痴迷于情的痴情鬼,有痴迷于酒色财气的吝啬鬼、滥赌鬼、大烟鬼、风流鬼,也有痴迷于琴棋书画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们统称为痴鬼,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征,痴迷于一物,甚至忘记自己是鬼的事情。《聊斋志异》里有一棋鬼,因为爱下棋而耽误转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类常见鬼还有受了冤屈而无法申诉的冤死鬼、客死异乡的“孤魂野鬼”、传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无穷的水鬼、老实本分的冥鬼、能让人原地兜圈(俗称鬼打墙)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顶着一般人三个头那么大的脑袋晃悠的大头鬼。

当然,中华鬼文化中远远不止这十二类常见的鬼,还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儿鬼专门在小孩子床头吵闹,而无头鬼是死后身体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帮助寻找缺失的身体部位,还有永远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准备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来种。

鬼怪何其多,在“鬼节”这一天,胆小的还是尽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门瞎晃悠哦。

04

国外的“鬼节”,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中元节在我国其实已经被边缘化了,相比祭祖它远没有清明那么郑重其事,相比鬼怪它还不如外来的洋节那么热闹。而相反由我们华夏传入日本的盂兰盆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本日本的盂兰盆节也跟我国一样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在却已经是家庭团圆、合家欢乐的节日。

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会放假7-15天,外出工作的人们会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一般是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会把台下观众席的第一排椅子空出来,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但是因为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常遭到周围居民的投诉和警方警告。加上歌台上还常出现一些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

而有西方“鬼节”之称的万圣节,是传说西方人认为10月31日的晚上,鬼魂出席,僵尸来袭,是亡魂鬼怪聚会的日子,他们会在这一天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在活着的人身上寻找生灵,借此再生。只是相比中国的“鬼节”,西方的万圣节早已经成为小朋友以及成年人欢乐的日子。在万圣节,他们会装扮成幽灵、吸血鬼、巫婆、丧尸、蝙蝠等西方的鬼怪模样,欢乐地吃着糖果过节。

可见,随着时代更迭,各国的“鬼节”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远离了当初创立节日的初衷,其中的好坏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05

对待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生活中总免不了关于鬼神的争论,有信奉鬼神之说者,也有无神论者。那么对于鬼神,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

在《论语·先进》第十一里面,孔子和季路有这样一段对话: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问:“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季路问孔子鬼神之事,孔子回答:“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同时在《论语·雍也》里孔子回答樊迟问题的时候,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敬鬼神而远之”。这表明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

放在现在来说,就是不要借由鬼神的功能性去利用祖先,比如通过献上很多贡品,钱财,来求得自己升官发财,消灾避祸,这是不现实的。与其祈求鬼神来改变现实的生活状况,不如意识到做人的责任,更好地活在当下。

回到中元节,其实它就是一个表达感恩、表达孝道的节日。《韩诗外传》道“鬼者,归也”。鬼是生命的回归,但并不是终结。与其说怕鬼,不如说是尊敬它,只有跳脱对鬼魂的偏见,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中中元节敬祖、尽孝、博爱的内涵。

撰文堇钰

编辑Ivy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wzsy/11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