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十九大报告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对当前中国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现代金融?如何才能增强现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是每一个金融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能否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出现代金融作用,关系到能否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因此,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现代金融”进行新的诠释。
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由此,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新要求呼之欲出,其中之一就是“现代金融”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新概念不仅蕴含着金融理论重大创新,而且对十九大后中国金融政策走势有着重要影响,并决定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方向。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新概念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回答如何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金融。
回顾当今中国金融界对金融的理解,可谓是五花八门,对现代金融的理解更是莫衷一是。
传统金融学理论一直认为,金融的中心支点就是市场运营、资本供给和产品定价,并在资本市场内循环运行,因此,金融基本等同于传统银行产业,标志就是银行间货币流动和票据交换。国内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他们把金融与货币连在一起使用,从金融最基本的流动性着眼,从交换功能角度解释现代金融提高资源配置的功能,更多地将“金融”理解为“货币”。
当然,有不少激进人士认为,金融本质上应该属于“虚拟经济”,不限于简单的储蓄和信贷功能,并可以通过信用创造把非物质性的东西转换为交换价值或增加财富的工具,金融更多地就是信用制造和信用扩张,以此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甚至在有些学者眼中,金融更像是一种避免风险的工具,可以用来帮助人们事前规避风险,事后对冲风险。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金融”呢?
如果只把现代金融理解为由虚拟资本所衍生出的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只把金融当成一种“避险工具”,仅仅换算为扩张信用的筹码,这不仅解释不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和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更无法解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人力资源等当今中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关键是,如果任由金融业任性发展,将给实体经济带来什么后果呢?
《财经》杂志最新刊登了国际清算银行前经济顾问斯蒂芬?塞切蒂(STEPHENCECCHETTI)和经济学家埃尼斯?哈鲁比(ENISSEKHARROUBI)的一项研究成果:当银行信贷相对较低或者信用比例适中时,金融可以推动一国经济增长。但超过这个阈值,过度繁荣的金融反而会伤害实体经济的增长。
注释:[纵坐标]人均真实GDP增长(以每5年计);[横坐标]私人信贷增长占GDP的比例;斜率=-0.稳健性T统计值=4.02
从塞切蒂与哈鲁比-年间采集的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瑞士、德国、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和美国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融部门增长越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越糟,对实体经济越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由此,全世界的银行家需要重新评估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
其实,类似问题对中国金融行业同样适用。如果任由金融业狂野发展,信用极度扩张,容易造成“脱实就虚”,将引发极大的金融风险隐患。所以,十九大报告顺应民生需要,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在于带领全国人民走社会共同富裕道路,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平等有序和信息透明公开的现代金融,谋求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纵观历史,衡量金融市场能否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繁荣发展,关键看是否服务人民大众。二战后美国金融华尔街迅速崛起、20世纪香港地区、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确立,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都能保护私有财产,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缘故。
一句话,只有走上服务大众的市场道路才是现代金融大国的统一标签。因为现代金融可以通过分散化服务,让市场的每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需求及市场价格机制享受到最优化的金融服务。而传统金融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银行无法获得市场全部信息,无法了解客户消费需求,一切都源于呆板的“计划”,最后只能固定服务于国企、大型机构,不自觉地把老百姓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使得传统金融服务并不普惠于民,成为“权贵银行”、“富人钱袋”的代名词。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25亿以上的人口(占全球劳动力人口近一半)基本上被排除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之外。中国的数字虽然官方机构未有精确统计,但从目前民众对互联网金融欢迎程度看,在中国应该不会少于50%以上的老百姓得不到充足的传统金融服务。
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接受金融服务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这其中存在缺乏必要抵押物、信用度不高、合同执行力差等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少,资金有效供给与资源有效需求不平衡,普通百姓家庭很难获得资金支持,更谈不上家庭和个人的富裕发展了。
笔者在年2月4日至8日在对甘肃兰州地区调研中也发现,兰州市渝中县、永登县都是贫困县,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国有银行金融服务网点并不均衡,尚未覆盖全县的贫困家庭。另外,这类贫困地区的金融现状中还存在固定交易额偏小、融资成本高昂、资金无法合理流向小微企业、贫困农户使用金融服务的能力低下等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做过一个调查:当今中国社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很高,大部分高于10%。普通大众更是得不到银行眷顾,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机构或者互联网金融(网贷)机构,融资成本更趋昂贵,甚至高达21.9%。
另一方面,与此相反的统计却显示:十年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得到了极快发展。年第一只理财产品上市,到年底理财产品本息规模已达到了万亿元。而年中国GDP规模是74.4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比全年的GDP还要高出近30%。可见当今中国银行资管市场规模有多庞大、金融产品有多繁荣,但这一切繁荣和发展与真正需要资金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无内在关联。
两组数字对比,可以清楚看到国内银行业繁荣的背后,却是大多数民众被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显而易见,传统金融受到观念、产品、风险、监管的影响,服务的使用率、满意度、可得性受到很大制约,中小企业、弱势行业及广大中低收入群体难以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今天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如何用金融服务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也许年肯尼亚推出的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M-Pesa移动支付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肯尼亚本来是一个金融服务十分落后的国家,之前有80%的人无法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但这个方案推出之后,85%的肯尼亚成年人能够通过网络借贷、众筹、交易支付、个人理财享受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
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是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启动现代金融,让更多的金融服务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地区。
当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金融并不简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否则,现代金融发展南辕北辙,社会效果适得其反。近几年国内盛行的P2P、现金贷就是其中的例子。昙花一现的金融创新绝不是市场繁荣,风靡一时的市场改革并不能共同富裕。
回到上文提出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金融”?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本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构建起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市场有调控的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真正对金融资源配置起到作用。
有学者早就指出,如果金融市场只是有钱人的融资游戏或敛财工具,金融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了。确实如此。金融市场应该成为全社会每一个参与者发展和富裕的途径,而不是社会某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捷径。
中国政府在年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年)》,为农村金融、数字金融预留了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努力通过互联网、物理网点将金融服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辽阔的农村偏远地区和人口稠密的中心城镇,证明普惠金融可以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美好的想象。
中国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集团近日联合发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也指出中国过去十年间建立了包括世界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在内的一系列现代金融网点,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中国消费者支付、借贷、储蓄、保险以及投资等行为方式,消费者账户拥有率(普惠金融的基本衡量指标)显著增长,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大致相当。
普惠金融物理服务网点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公布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各家银行正积极推广普惠金融,为实体经济注入正能量和新动力。例如,年中国工商银行境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3万亿元,同比增长8.01%,完成中国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三个不低于”的目标。中国农业银行升级“金穗惠农通”工程,以金穗惠农卡为载体,利用现代电子机具为广大农民提供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接模式、新农保、新农合等代理驱动模式以及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链式”服务模式,让农民享受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现代金融”不仅包括传统金融的全面转型,也包括大数据时代的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是一种可以让社会绝大多数人享受到的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亦如印度经济学家拉詹曾经比喻的那样:发展金融市场的意义在于把原来只对“贵族”开放的俱乐部,变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大市场。
因为现代金融融合了数字化经济时代的信息、数据和综合科技,最大限度地帮助处于收入分配低端的人们获得相对最大的利益,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钥匙。而普惠金融采用的“使用率、满意度、可得性”这一评价标准正好符合现代金融特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主要动力,成为中国社会大众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真正体现出普惠金融的经济学意义。这才是十九大报告中“现代金融”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杜尔劳夫·S.N.和布卢姆·L.E.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第二版)第三卷,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版。
李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辨》,《经济研究》年第6期。
苏治等:《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基于规模和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年第8期;黄群慧:《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研究》年第9期。
阿代尔·特纳:《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中信出版社年版,第21页。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ANBOUND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对于现代金融业,这个结论可能是颠覆性的》,摘自《每日金融》第期。
易宪容:《十九大报告新金融政策的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江海学刊》,年第1期。
世界银行:《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王佐发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年版。
贝多广、李焰主编:《普惠金融: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人民出版社年版。
高连奎:《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摘自《中国新闻网》,年2月1日。
易宪容:《十九大报告新金融政策的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江海学刊》,年第1期。
苏珊·契斯蒂等主编:《金融科技圣经》,唐祖荫等译,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年版。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世界银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和挑战》(年版),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发布。
孟扬:《扎实推进普及金融,银行业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摘自《金融时报》,年7月17日。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根据年02月02日吴晓求教授在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栏目发表的主题演讲《新时代的大国金融战略》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注:作者为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