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桃花源记》有可能是恐怖小说,文章里的开篇就透着诡异。
“晋太元中,武陵人扑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句看似普通,实则漏洞百出,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理应对赖以生存的水域极为熟悉,可是,他却划着划着迷了路,这里就让人怀疑,渔夫应该是遇到了一种恐怖的现象——鬼打墙。如果你觉得这个解释让人觉得牵强,那我们接着往下看。
“忽缝桃花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文章这里提到渔人迷路之后,遇见了桃花林,这个地方让人觉得奇怪,平日里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桃花源怎么就这样突然出现了呢?还让渔夫十分巧合的在迷路之后,给发现了。要知道在民间传说里,桃树一直都是镇鬼驱邪用的,乃是大凶之兆,寻常人家是不会在家门口种这么一大片桃花林的。而且,桃花一般在三四月份才会开放,正是清明时节祭祀祖先的日子,这更加证明了桃花在古时候便是分割阴阳两界的。
众所周知,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既然他想要描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这片文章当中却丝毫的没有菊花的踪迹,反而写了一大片桃花林,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这突然出现的一大片桃林是正常的吗?
再来看看这一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当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洞口时,才发现入口仅仅足够一个人通过,走了数十步之后,豁然开朗,发现俨然是一片新天地,但是,我们仔细回想,便会觉得细思极恐。
因为在当时,这种前窄后宽的建筑风格,往往出现在墓道之中,用来防范盗贼所修,然而,它却出现在文章之中,那渔夫进入的不正是一条死人的墓道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话看似是描绘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看到一篇安然祥和的景象,实则处处细思极恐,文章里提到了桑竹,仔细想想,桑树的生长时间是在四月末到七月中旬的茂盛季节,可是,桃花盛开的日子却是三月份,这两种植物怎么会同时存在呢?
其次古时候的村子排列往往都是凌乱的,尤其是这种大山里的村落,一般都是依照地势建造的,即便是地势平整,也不可能将房屋建造的如此错落有致,像这种排列整齐的建筑,大多出现在墓地的修建上,而旁边又有良田桑竹以及美池的环绕,仔细想想,这不是墓地的标配吗?
再来看看这里的居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显然人们生活得十分幸福,除了与外界隔绝之外,这里几乎与外界一模一样,而且穿戴和当时的时代十分吻合,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因为下文渔人询问时,这里的居民告诉他,是他们的祖上躲避秦时战乱,才来到了这里,而且再也没有出去过。既然,没有出去过,那么,穿着又怎会与现在的魏晋时期的服饰一样呢?要知道,东晋距离秦朝有五百多年啊,每一代朝代更替,其文化服饰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古代既没有手机有没有网络,桃花源的人,又怎会知道当下流行的是什么衣服呢?因此,这里只有一个解释,这些衣服其实就是桃花源外面百姓烧给他们的。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之前文中提到桃花源的居民与外面的服饰一样,那为何见到渔人会大吃一惊呢?难道是感到渔人与他们不一样?或者,有人会觉得,是因为桃花源之人很久没有见过外人了,所以才会感到吃惊。这个暂且不提我们接着往下看。
渔人被邀请去居民家里做客,摆酒杀鸡招待,这里似乎并没有问题,但是,诡异的就在下一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异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作者讲了桃花源的由来,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既然当时已经将外面的家人邻居全部都迁徙到这里来了,那不就是说,外面早以没有他们的亲人了吗,又何来上文后人烧衣服一说呢?
其次,桃花源的居民几百年来从未出去过,那他们所吃的鸡鸭鱼肉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是他们的后人烧给他们的,那这些给他们上供的人又是谁呢?经历了几百年光阴的桃花源居民。,不仅穿着和外界的人相同,竟然连语言也是与时俱进的。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就有几处肉让人难以捉摸的地方了,渔人给他们讲述了从清朝到魏晋时期的事情,这里的人听完后,却是惋惜,那么,他们是在惋惜些什么呢?
其实是,“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这里说,桃花源的居民看到渔人,都纷纷将其邀请至家中做客,说明这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是十分好奇的,那他们为什么不出去呢?是找不到出口吗?显然不是,如果他们在这生活了几百年都没有找到洞口,怎么渔人一来就出现了呢?因此,这里的解释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桃花源入口那一大片用来镇邪驱鬼的桃花树;了,或许,这才是阻挡桃花源居民出去的天然屏障吧。
其次,这句话里提到,渔人在这里只是停留了几天而已,如果这里当真如此美好,为什么渔人会着急出去呢?也许会有人认为他是想出去接家里人进来享福,这个想法我们暂且不提,接着往下看。
接下来文章提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如果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这里,那么,为什么要让渔人离开桃花源呢?将人强留在这里,不是就能确保桃花源的隐秘性了吗?除非他们就是想要借助渔人之口,将这里的消息带给外面的人,那么,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谐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隧迷,不复得路。”这句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立刻去拜见了太守,显然他并不想将家里人带到桃花源,而他处处留下记号,可是,当他带着太守回来时,却还是迷了路,有人猜测,渔人可能又碰到了鬼打墙的情况,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渔人会不会就是误入了一片墓地,而这一切都是他想出来的。
毕竟,在那个战争年代,这是,每个老百姓心里都向往的世外桃源,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中,遂无问津者。”这句话说的是,南阳的刘子骥得知这一怪事之后,也高兴的计划前往寻找,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桃花源一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如果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想要表达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刘子骥最终病逝呢?而且当时连太守都惊动的桃花源,为何后来就这样无人问津了呢?这就很奇怪了,不是吗?
我们来做一个大胆地猜测会不会是刘子骥其实已经发现了桃花源的秘密,却受到墓地环境的影响,最后,才会因病去世的呢?要知道一般墓地堆积的地方,往往伴随着不干净的东西,而太守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才下令不准外人提起桃花源。至于后人烧衣服,上贡品,也都是桃花源居民利用像渔人这样的人进来后,将这里的消息传递出去,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寻找桃花源,而那些人去世后,都会来到这里,因此,桃花源的衣服和食物,大概都是后来者的后代烧给他们的吧,当然这都是猜测,本文主旨还是传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