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祭字,证明了中华文明从未断代,然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news.360xh.com/201911/07/54091.html

一般认为自从夏朝以来,中华文明从未断代。然而老严的观点是,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中华文明就从未断代过。这不是理想主义,是有真凭实据的。老严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列举了十大证据。当然那还并不是全部证据。

今天要讲的这个字,也是证明中华文明从未断代的证据之一。这个字就是“祭”。

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上面的左边是个月,其实是肉字的略写。上面的右边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个示字。从这个字的篆书可以清楚看出组成它的三个字。

而这三个字组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拿着肉给神。示字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面原本是三竖,代表是从天上下来的。上古时候的神就是从天上下来的。

这三个字所讲述的情景,一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今天我们祭祀的时候,也要在祭台上放上肉。当然还包括其他东西,比如水果之类的。而这个活动,也可以专用一个“祭”字来表示。

虽然形式上没有多大改变,那么具体作用上有没有改变呢?我们来看《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剖析: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这三句话都不用翻译,大家都理解,而且都看得出来,大体情景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强调要用手拿着肉。在今天,祭祀的时候用手拿着肉是不恭敬的行为。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代,面对神的时候用手拿着东西都是不恭敬的。但是原始的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手拿着肉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要亲自递给神。

所以这又说到了那句老话:祭这个字产生的时候,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生物。既然要把肉递出去,那下一个动作肯定是被接住。那神肯定是实体的了。

所以虽然古今形式相同,但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这个字产生的时候,肉是真的会被神吃掉的。而不像今天,祭祀完毕之后还完好无损,最终还是让举办祭祀仪式的人吃掉了。

当然如果仅仅根据这个字来分析,可能比较片面,也许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那么我们可以从上古时候的图书中去寻找答案。

上古有三大奇书流传下来,分别是《黄帝内经》《易经》和《山海经》。《黄帝内经》主要是医学,《易经》主要讲事物的变化,《山海经》记载的主要是地理情况和社会生活。所以《山海经》记载的内容是最适合拿来作印证的。

当然看过《山海经》的同学们都知道,这里面的确有大量的祭祀内容。最集中的是对各山系的山神的祭祀。

要理解这些祭祀,我们还需要先了解这些山神。搞清楚他们到底是虚拟的、雕塑绘画的还是真实的生物。

《山海经》所描述的这些山神形态各异。人首蛇身的、兽首鸟身的、三个头的、六条腿的,等等等等。在我们看来是脑洞大开。所以这些特别像是虚构的。

然而其中有一个描写让人瞬间破防: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次二经》)有7个神都长得人们牛身,有4只脚和一条手臂,他们依靠手杖来飞行。他们就是飞兽之神。

这一段描述说明,这些神是实实在在要行动的,虽然行动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实在太难以想象。要行动就说明他们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或者雕塑绘画的。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山海经》还有大量的例子,都是描述这些神的行为。他们就是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手指戳得痛的生物。

那么这些神是不是要吃东西呢?《山海经》也有一句话,直接点破了答案。这是在《北次三经》里: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翻译过来就是:总共44个神,都用精细的稻米给他们吃。这个山系的神都不吃过火的食物。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是祠字,其实相当于今天的饲字,也就是给喂食的意思,但是对象只能是神。然后是火食,这里按字面意思解释为过火的食物,事实上就是熟食。

这说明神不但要吃东西,而且还各有风俗。有的习惯吃熟食,有的习惯吃生食。那么祭字的用手拿肉,就像我们今天给老人递肉一样,是实实在在的有递有接的行为。

这说明在这个字产生的时候,神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生物,“祭”这个字所代表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行为。

《山海经》的《五藏山经》讲述这种祭祀比较多的部分。而《五藏山经》写作的内容,是大洪水之前的历史。大洪水发生在距今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年以前,地面上是的确存在很多被称作神的生物的。

这些神需要由人类给他们提供食物。因为神大多外形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食物的需求也就各异,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肉食、素食和玉石三类。老严根据他们要吃玉石来判定他们是硅基生物。

从《山海经》的记载我们可以断定,神不但是生物,而且也有喜怒哀乐。因为他们没有性别,所以也没有繁衍能力,除了这点之外,也具备七情六欲。

当然不只是中国境内是这样的。结合苏美尔泥板文书等资料,我们可知,在多年前,全球都是人神共处的社会。全球的神都需要人类给他们提供食物,也就是要祭他们。

在大洪水当中,人和神的损失都非常惨重。除了一个地方之外,其他地方幸存的人口极少。这个地方就是中国中西部,这里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所以有比较大比例的人口幸存。

零散的人口当然无力承担文明延续的重任。成规模、成部落的人口,就把文明延续了下来。在文明内涵中,当然就包括祭祀。

在苏美尔泥板文书的记载中,神需要亲自种庄稼了。而土地被海水浸泡过之后,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庄稼收成不好,因此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这样的情节说明在两河流域,因为人口损失太多,祭祀这种文明已经断绝了。

在中国当然还没有断绝。那些神还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还坐等人类拿着肉递给他们。如果人类不遵从,照样会有杀身之祸。

商朝取代了夏朝之后,神莫名其妙消失了。然而诸神余威还在。所以人类的祭祀还在继续。不过因为事实上已经没有神真正吃他们献祭的食品,所以很快形式化了。

当然也很快恐怖化了。商朝中后期的祭祀非常恐怖,经常用人头做贡品。而祭祀也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权威展现。普通老百姓当然也有祭祀活动,但也向恐怖的内容转移。没有了神,祭祀就变味了,成为统治者的的工具。

到了周朝,建立了礼仪制度,把祭祀也纳入了礼仪之中。所以祭祀成了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只不过各层级的祭祀形式和内涵都不一样。而且不可僭越,否则是大罪。

祭祀的形式一直发展到了今天。以《山海经》为源头来算,至少多年。事实上祭祀作为社会生活的内容,时间更为长久。因为神必须得吃东西,必须得由人类来提供,所以“祭”字的内涵就必须存在。

在今天,国外有些民族也有祭祀,但不管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都和中华民族的祭祀很不相同。中华民族的祭祀是从神的时代一脉传到今天的,所以是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证据。

本文对这个领域的历史讲述非常简略,因为这毕竟是一篇小文章。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这是老严讲百字中的第24个字:祭。喜欢这类文章的朋友,麻烦在拿着肉吃的同时抬脚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xx/13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