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贡品 >> 贡品特点 >> 春节的记忆二

春节的记忆二

祭祖

除了供神,就是祭祖了。祭祖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逢年过节都要祭拜,一是怀念先人的功德,二是祈求保佑后代平安、发达。

春节祭祖是在初一早晨,敬过神和吃过早餐拜完本族后要去上坟祭祖。祭祖时本族全体男子都要去,要各自带上贡品、鞭炮、纸钱,过去纸钱是把黄纸裁成32K的正方形,叠成一踏一踏的,再用钉格儿钉出钱币一样的图形,现在都用整张的黄纸或印刷的冥币了。人全了后会把祭品放在坟的最后边,把纸钱收集起来,从最早的祖宗开始,每个坟头都会放上纸钱、贡食,自上而下点烧纸钱,之后全体跪拜,最后鸣放鞭炮。

每次上坟,长辈都会把每个坟头指给后辈儿,讲先辈的故事,讲家族的传承。过去人们文化低,识字的不多,就是通过这样的口口相传,把家族的故事传承下来的。

网络图片

拜年,走亲戚

跪拜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礼节,磕头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内容,初一早晨起了五更,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拜年,成家的要带着爱人、孩子一起,分别跪拜父母,这个礼一年才一次,绝对不能不拜。拜完年后大人都会给小孩一些压岁钱,婆婆也会给新媳妇发红包。有其它原因早晨拜不了的,只要是在中午之前,都可以拜。拜完父母后再拜本家大辈儿,只要是比自己大一辈儿的都要拜,拜完自家,再拜本族各家,拜完本族后吃饭、上坟。下一步就要拜本村其他姓氏了,小孔村俗称这个过程为“踩chai街”。踩街时一般都是一个姓氏组团,有一、二人带领,到有传换的家族去拜年,对年纪较大,辈分较大的人,一般也是要行跪拜礼的,对辈分较大、年纪较小的人,一般作个揖即可。民间通过春节拜年,一是表示对年长人的尊敬。二是通过拜年联络感情。三是化解矛盾,人在一年的生活中,不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产生一些矛盾,有了矛盾就会别扭,见面就会不愿意说话,通过拜年这些活动就可化解这些问题,达到和谐的局面。

在文革期间有过短暂的家族团拜活动,时间很短就恢复了旧制。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人进行网络、电话拜年,既省事又起到了拜年的作用。

走亲戚

走亲戚是拜年的延伸,正月初一在本家、本村拜完年后,初二就要到亲戚家拜年了。现在年轻人初二会先到岳父母家拜年,尤其是新婚夫妇,由于是第一次到岳父母家,故此次拜年非常重要,除夫妻二人外,还要有两个年轻人同去,俗称:“抬篮子”,这两人除了抬篮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替酒”,保驾护航。到了岳父母家,先要给岳父岳母磕头跪拜,再由小舅子引领到各家拜年,也有认本家的意思。走完后就要摆酒招待,这时舅子、姐夫都会陪酒,不免要试试新郎官的酒量,有的新郎酒量不行,这时就要考验抬篮子的酒量了。这时会有很多人来看新郎,有在饺子里放辣椒的风俗,为的是看新郎官吃到放了辣子时的囧态。

网络图片

五里不同雨,十里不同风。各地风俗不同,在我县山区,初二新郎官是先要到舅舅家去拜年,初三再到岳父母家拜年;而我们这里是初二到岳父母家、初三到舅舅家拜年,因为风俗不同,有的新婚夫妇为先到谁家拜年还闹出了矛盾。这次到舅舅家拜年,婆婆、公公也要一同去,拜年后舅舅、妗子会给新媳妇发红包,婆婆也会给娘家侄子发红包。新媳妇第一年给舅舅拜了年后,以后过年一般就不再去了,但外甥给舅舅拜年每一年都不能缺。

除了新婚夫妇拜年外,一些老亲也要行走。比如姑姑家,姨姨家,再上一辈的的老姑、老舅家,只要是健在的,也必须去拜年,只是时间可以靠后些,但最晚不能超过正月十二日。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过了这天,过年的禁忌就破除了,就可以进行各种正常活动了,比如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用生米做饭,商家不能进行贸易活动等。

初五这天的活动有:

祭神,和大年三十是一样的早、中、晚都要上香、点明、烧纸。

送穷。这天要把家里的旮旮旮旮彻底清扫一遍倒出去,俗称:“送穷土”。从大年三十到初五这几天,家里的垃圾是不能倒出去的。

哏五穷,哏是方言,就是震的意思。初五家家户户这天要起早鸣放鞭炮,俗称:“哏五穷”,意思是把“穷”哏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xx/12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