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炖锅肉因为一块肉,中国出现了

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在民谣中,人们就要开始为春节期间的肉食去做准备了。

现代社会物质水平发展超乎以往,人们在吃上讲究的比较多,肉不再算是昂贵的食物,一些蔬菜轻食反而是倍受欢迎。

当然什么神户牛肉、法国鹅肝那些高昂的食材另算。

在过去,肉绝对是高等级的食物,而且还彰显了享用者的身份等级,比如说周代地位最高的周天子,就可以享有九个鼎——同时食用九种肉食。

不光人吃肉,神也得吃肉,吃的还得好。

作为高等级昂贵的食物,肉食绝对是祭祀神明必不可少的东西。

过去祭祀,供奉瓜果梨桃、米面糖果的虽然有,但总是不如用肉来得实在。

最高等级的供品,除了玉器、宝石这类抽象的财宝,大概就是太牢、少牢这样的贡品组合,用三只、两只、或一只完整的动物进行祭祀,而这种完整且毛色纯净的动物,就叫做牺牲。

但是完整的动物还是太贵,等级也比较高,所以日常的祭祀,通常用的都是割取下来的肉,咱们现在看到的祭祀的“祭”字,实际上就跟肉有关——一只手拿着一块肉,放在祭台上。

在保鲜技术还不是那么先进的古代,如何让肉制品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质,靠的就是腌腊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腊肉的腊,跟过去冬十二月的祭祀仪式“蜡”(zha),两个字可以相互通假,又因为那个月叫腊月,所以腊肉、腌腊食品,就是这么来的。

祭祀之后,本着有福同享的原则,大家还要分祭品,有的时候是由“宰”,也就是家中地位最高的管家,来负责切取。所谓“主宰”“宰割”,都跟这项工作有所联系。

实际上最早的领袖,所作的往往都是负责分配多余的物资。

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分配不均,甚至是忘了分配的事。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恐怕就跟孔子有关了。

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国君鲁定公跟大臣季氏每日都要跑到城南,观看齐国送来的女乐歌舞,荒废朝政。

当时孔子的弟子劝他不要再对鲁国抱有幻想,孔子说:“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鲁国马上就要举行郊祭大典了,如果到时候还能把祭祀过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证明国君和季氏心中还有着一些礼乐之道,我还可以留在这儿。

结果季桓子还有鲁定公沉迷享乐,把分割祭肉这祭肉事儿都给忘了,孔子失望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之旅。据说孔子走的时候态度极其坚决,季桓子派人去劝也不回来。

但是孔子走得很慢,一步九回头。用他自己的话讲,叫:“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离开祖国,要走得慢一些,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留恋。

因为一块肉,鲁国失去了一个可以富国安邦的名臣,中国却多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圣人。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在不经意的开玩笑。

鲁国失去了一个可以富国安邦的名臣,中国却多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syxx/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