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我国提出了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为了实现“30?60”目标,央行将大力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低碳转型。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4月,央行副行长刘桂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央行将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核心,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除此之外,为应对气候风险,央行还决定要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1]为此,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并介绍中央银行有哪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工具。
一、气候风险与中央银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根据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数据,与20世纪平均水平相比,年至年全球陆地与海洋气温平均上升了0.7摄氏度。
由全球多个央行和监管机构联合发起的金融体系绿色发展网络(NetworkofCentralBanksandSupervisorsforGreeningtheFinancialSystem,以下简称“NGFS”)将气候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physicalrisks)和转型风险(transitionrisks)。
其中,物理风险既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急性”的物理风险主要指随着气候的变化,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进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慢性”的物理风险主要指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部分资产折旧加速、海平面上升带来土地和资本存量损失等引发的经济损失。
根据NGFS()的估算,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上升,则存在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的水平上升3度且出现严重的物理风险,这种物理风险所导致的GDP累计损失将达到15%以上,到年物理风险所导致的累计GDP损失会上升至25%左右。
转型风险主要指经济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调整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层面。为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经济体开始鼓励低碳经济和引导能源结构调整。对实体经济而言,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环保要求上升和能源价格波动等现象。对金融市场而言,政策部门对低碳经济的推崇可能引起金融市场对部分资产的重定价。例如,碳排放量较高的部分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股票价格可能受到影响,而新能源等绿色领域有望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第二,技术变革。新能源、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不同产品相对价格和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盈利与企业信用。
第三,消费偏好。如果消费者更加重视气候风险,更多地使用新能源汽车、可循环产品等,也会带来市场结构和企业盈利的变化。
根据NGFS()的估算,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渐进有序,且大概率实现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不超过2度的目标,到本世纪末,转型风险所带来的累计GDP损失大约在4%左右。不过,如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过晚推出、减碳技术发展滞后,转型风险将超过上述水平。
英格兰银行年的工作论文指出,转型风险更容易对金融体系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只有当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极为严重且发生在人口、经济活动密集的区域时,物理风险才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气候变化与中央银行的目标息息相关:
第一,物价稳定是全球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