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味道,没吃够咋办?
初夏就是水果味的,枇杷、樱桃、杨梅、李子、杏子、菠萝、草莓……可是最好的味道总是短暂,还没吃够就过季了。我们现在有反季水果,那古人要怎么留住这“一口鲜”?答案是做成蜜饯。现在很多人却不爱吃蜜饯,还说它是“危险食品”,真是这样吗?
梁山好汉也爱的“国民零食”
做蜜饯和泡菜一样,都是让果蔬失水,从而不易腐坏。泡菜只要生腌,蜜饯却要煮制,才能让水果和糖充分融合。蔗糖普及之前,煮制用的是蜂蜜,所以“蜜饯”原本叫“蜜煎”。
熬煮后的樱桃
做蜜饯只是为了保存水果吗?当然还是因为好吃。好吃到几千年前越国就给吴国送“甘蜜丸”,唐代贡品里有蜜煎荔枝肉,宋代政府专门建了个“蜜煎局”,明成祖朱棣特地把蜜饯列入御膳……光吃不够,古人还给金桔、梅球、姜条雕上花,萌萌的小蜜饯一秒变“风骚”。靖州苗族至今还有这门手艺,“云南雕梅”也是其中一种。
靖州雕花蜜饯(其实是柚子皮)
蔗糖普及以后,蜜饯并不难做,所以不是贵族专利。南宋《武林旧事》里市集叫卖的蜜饯就有皂儿膏、宜利少、瓜蒌煎、鲍螺裹蜜、糖丝钱……《水浒传》里王婆给西门庆做的“和合汤”还有梁山好汉们谈事喝的“泡茶”,都是把蜜饯放进茶汤里,还有专门的茶勺用来捞茶里的果品。到了民国,北京聚顺和的蜜饯果脯,还在旧金山拿了个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可见蜜饯不仅“国民”,还很“国际”。
古代的“泡茶”应该比花果茶更丰富
蜜饯也能开“地域炮”
有人说水果做成蜜饯,就是一个甜味,根本没啥区别。其实各地物产不同,工艺不同,调料不同,蜜饯都有自己的“风格”。
京式蜜饯,一般叫做“果脯”。不同于南方带糖粉或糖浆的蜜饯,北方干燥的蜜饯一般叫果脯。代表产品有苹果脯、桃脯、杏脯等,还有果丹皮。
杏脯
苏式蜜饯,据说有多个品种,一向以精致出名。糖佛手、糖杨梅、糖莲子、糖话梅里藏着江南风情。
糖莲子
杭式蜜饯,又叫做“糖色”。其中糖水青梅、糖水枇杷最出名,是把水果浸在糖水里。
糖水枇杷
广式蜜饯,最有特点的是潮州“凉果”,一般都要加入甘草制作。原料会用上芒果、杨桃、生姜等。
甘草水果
闵式蜜饯,多用橄榄,用糖不多,爱用丁香、陈皮、桂花之类调料。
桂花橄榄
川式蜜饯,或者说内江蜜饯。很难想象这个据说有点“暴力”的城市又叫“甜城”,南瓜萝卜四季豆也能做蜜饯。
南瓜蜜饯
滇式蜜饯,云南花多蜂多也爱吃甜,槟榔可以做蜜饯,辣椒也可以。
辣椒蜜饯
“小幸福”还是“高危险”?
在苹果等还没传入中国前,蜜饯已经出现,为老祖宗留住有限的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年抓上几包蜜饯,全家能甜一年;在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偷尝一颗话梅,和同桌分一包果丹皮,心里都喜滋滋的,还不舍得一次吃完……
春节不能少的蜜饯果盘
不知何时起,蜜饯因为高糖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还总曝出添加剂超标的新闻。去北京、苏州不流行买蜜饯送礼了,还有人说这种传统食品是过去科技落后的遗产,早就该淘汰了。
其实果脯也在随时代而变。过去因为工艺限制,蜜饯需要煮制很久,含糖量当然就高。现在有了低糖工艺,低糖山楂脯的含糖量可以仅为过去的50%。
至于添加剂,使用和超标是两码事。果脯被认为“高危”,是因为不合规的小作坊多。超市中的品牌产品还是靠谱的。很多产品都通过了出口标准,去年光漳州就出口了多吨蜜饯。还有,我们嫌弃蜜饯“过时”,台湾、日本却把蜜饯做成了受追捧的“新网红”。
台湾宜兰的橘之乡蜜饯形象馆
只要适当食用,蜜饯并没有什么“危险”。甚至从中医角度,很多蜜饯都有药用。吵闹的会议后,来一颗橄榄利咽化痰;闷热的旅途中,吃几枚乌梅清热除烦;感冒了窝在家里,热茶就着姜条,想起的是妈妈的味道……小小的蜜饯,此时又成了一味“心药”。
这一抹触手可及的甜,是浓缩了的幸福回忆,是最简单的能量来源。
你遇到过哪些好吃到流泪的蜜饯?
或者最期待若谷做哪一款蜜饯?
在留言区分享,为蜜饯正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