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最新话第12届陆家嘴论坛致辞

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的书面致辞

刘鹤

尊敬的李强书记、龚正代市长,会满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受上海市邀请,对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讲几句话。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本届论坛以“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为主题,希望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能够凝聚更多智慧,更好谋划未来,开出一届富有特色的成功论坛。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更加重视全球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也必须同舟共济,协同发展,我们将为此不断努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全国“两会”已胜利闭幕,对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金融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三是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健全鼓励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强化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幅提高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推动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落地,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四是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下,要增强预判性,理解市场心态,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内外部风险冲击,实现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应创造条件和氛围,排除干扰,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央政府将坚持“一国两制”,支持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切实保护各国在港企业和投资人权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金融、科技和产业潜力巨大。上海正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由衷希望上海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在引领未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致辞全文

作为本届论坛共同轮值主席,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向在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线上线下如约参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对陆家嘴论坛12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向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刚才刘鹤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致辞,既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出现的边际变化,总结了疫情防控“四个更加重视”的深刻认识,又对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风险应对和深化金融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这对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正在并将持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次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兼具了年大流感、年大萧条和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应对难度前所未有。面对这一重要关口,我们有必要从历次危机当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化对危机形成、演变和应对的规律性认识。其中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深化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危机爆发以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挑战。在大萧条时期,以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出台为标志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全球贸易急剧萎缩,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成为诱发深度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经济体以G20多边协作为纽带,设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有力推动了危机化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实践证明,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方案。各国唯有本着命运与共的情怀,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大萧条的危机重演。

二是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历史表明,迅速恢复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情绪蔓延而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危机救助措施的首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这是经济金融体系能够尽快走出危机泥潭,恢复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推手。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科学应对当前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震荡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

面对这次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正加快恢复发展,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总体保持稳健运行,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第一,坚定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早全面放开,六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经顺利落地,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与境外机构投资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了相互信任,外资总体保持净流入。加快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打击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保持定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重大举措正在落地实施。

第二,坚持科学监管,在充分尊重规律基础之上,体现监管的弹性和温度。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方面坚持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创新发展的机制作用。另外一方面,辩证把握监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体现区别对待、分类监管的监管导向,较好实现了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三,强化各方合作,着力提升金融的治理效能。与历次应对股市风险事件相比,这一次资本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合力更强,效果也更明显。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形势研判,加大了货币、财政、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力度。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重点的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市场韧性明显增强,支持复产复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发酵,未来全球可能出现经济深衰退、金融高风险、要素低流动的不利局面,如何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下面我想结合这次论坛的主题再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第一,直面新起点。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因此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但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国际分工的内在逻辑和市场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全球化遇到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发展中去解决。流动、流通是资本的天性,融合发展是金融的主流。后疫情时期,我们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坚持相向而行,创新解决问题方式和思路,共同推进全球金融合作和金融风险防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24小时的全天候继续交易的运行网络,不同时区、不同地域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这些市场之间高度联动,在为全球经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交叉传染的特征也日益凸显。春节以来,全球主要市场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剧烈震荡,在这一次疫情危机没有消除之前,这种情况还可能继续出现。在特殊时期没有哪一个经济体,哪一个金融市场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零和游戏,面对危机和风险挑战唯有加强合作,守望相助,才是唯一的出路。

新的起点需要有新的眼界、新的格局、新的胸怀。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广泛联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共同建立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联盟,共同解决加强全球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合作的路径问题,共同维护各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在新起点上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要求、新内涵。

第二,担当新使命。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明显下降,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梗阻,供需两端受挫。面对困境,金融业必须主动积极作为,更好发挥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和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

一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助力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证监会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沪港通机制,扩大沪深股通投资范围和标的,不断丰富内地和香港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完善沪伦通业务,进一步拓宽ETF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们也热忱欢迎各国投资者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投资中国市场,在互利共赢当中推动全球经济金融的融合发展。

二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最终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回顾历次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这一次疫情势必助推产业新科技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连续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我们将继续推进科创板建设,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深通的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账等创新制度,抓紧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推出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支持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

第三,实现新愿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历经疫情大考之后更加稳健向好的美好未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金融人为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努力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助力经济加快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期,全球流动性充盈甚至泛滥是大概率事件。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方的问题,优质上市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个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我们将坚决贯彻六稳、六保方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切实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们要努力创造中国资本市场良好的发展生态。健康的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总目标,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着力构建权利义务边界清晰,市场运行规范有序,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的制度生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尊重市场的规律,不做行政干预,更好的保护和提升投资者的活跃度,形成投融资均衡发展、市场交易高效透明、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违规保持零容忍,严肃市场纪律,净化市场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我们将继续支持上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发展,支持交易所与境外市场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影响力。

在支持行业机构做优做强方面,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支持上海在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的证券期货纠纷调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建设诚信、法治的资本市场的示范区。

最后,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实现新愿景,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刚才刘鹤副总理致辞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的金融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年11月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完全同意刚才李强书记在致辞中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论述。

在以前的陆家嘴论坛上,我提出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重点建设五个中心,下面我继续围绕这五个中心和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首先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的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相比较人民币利率是最低的,但是对主要可兑换货币还保持较高利差,所以人民币资产对于全球资产配置有很大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投资者只要投到人民币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正在日渐完善:一是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能实现连续定价。二是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着充足的流动性,有着较好的深度和广度,各个市场都能够随时买卖出。三是在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先管理工具已经齐备,为高效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在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持续增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信心,使投资者可以很好管理和分散风险。

第三,上海正成为金融开放的中心,要吸引一流机构和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金融人才和吸引力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了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仲裁等专业机构陆续成立,上海已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实验场。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第五,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情况,最近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两所大学做了一个很好的专家评估。我也认真看了,报告评估还是比较客观的。下面借此机会我要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适度灵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半年,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上述政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5月广义货币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增速分别为11.1%和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将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我们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的问题。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

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

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

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

第三,我们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问题,在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解决好可持续的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我们认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融,防范道德风险,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riliyaa.com/ltsy/7046.html